女儿昨晚回来,就说明天得带三十元钱。问她干什么,她说是什么小论文参赛费。今天中午回来又找照片,我有些不解,她说什么直接参与全国范围的比赛了,必须要有照片。我问她是哪片论文,她说就是小制作的论文。
我这才想起来,就在我家暖气跑水的那两天,她是张罗着写过一篇小制做的论文。只记得因疏忽了筏门的作用,暖气跑水成灾,我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再也顾不上细心地给她监督作业。那天,她回来说要写制做论文,我无奈地说:“你自己写吧,把过程写清楚就行。”女儿见我有点顾不过命来,就懂事地自己写起来,写完之后,我连看也没看一眼,她就交上去了。
没想到的是,时隔一个来月了,现在又突然说参加什么全国竞赛了,真是笑话:就凭女儿那“一勺成”的水平,不知深浅地就冲上去了,到头来,得不得奖是小,怕的是山海关找孩子——丢人不近哪。
三十元钱倒算不了什么问题,可心里总是有点不明白:如今学校里组织这些活动咋就不为孩子们把把关呢?记得我们上学时,要想参加个什么活动,都要一级一级地拼,能到哪一关,就到哪一关,能力到头了,也就不可能再往前进了。如今倒像是讲人权的社会了,只要孩子们一举手,一切就通过了。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参加过的某项活动,因为属于商业运作的那种,几乎所有报名人员都被轰到决赛场(反正有家长买单), 倒头来,好多人都垫了底。
让人疑惑的是,如此参赛,让比赛完全失去了步步高升的感觉,成了闯大运一样的游戏,这比赛的意义何在?赛事的含金量又何在?长些以往,还有谁会把参赛当成一种挑战和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