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题材走进生活。
习作,本来就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对学生而言,它又似乎游离于生活之外,很难一把抓住它,充分表现它。再加上有时课本的习作内容学生并不熟悉,做起文章来难度可想而知。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身临其境,见景而思,生情于景,情景交融,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在指导«春天来了» 一文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采风:感受春天芳醇的气息,观察早春里一草一木的变化,哪怕是一棵嫩芽、一断干枝、一撮泥土。摹写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畅想晚春时节的百花齐放、深秋时节的硕果累累,深刻体会“浅草才能没马蹄”、“千朵万朵压枝低”等诗句的美妙意境。回到教室,同学们纷纷动笔。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生活成为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情感表现生活。
习作实践中,鼓励学生写“我想写”的内容,说“我要这样说的话”。融合进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避免人云亦云,不做无病呻吟。在指导《我们与周围环境》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在调查了解家乡居住条件、交通设施、生活水平明显变化的同时,更深刻认识到人口增多、草原、森林锐减以及河流干涸对家乡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明确我们每个人都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爱护一草一木、节约每一滴水、把你知道的道理告诉身边的人,就是在保护环境,同时也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通过调查材料、组织材料,学生的个体情感、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鲜活地组织到一起,激发了他们学好语文和决心写好作文的积极性,并对其思想发展、人生观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生活体验出发,抒写情感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三、评改检验生活。
习作是从生活中抽取出来的,用抽象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具体的生活片段和人生感悟。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要内化到学生的评改过程中。讲评以学生为主,分组探究、合作尝试,实现角色转换。一改过去那种学生写了一本子,教师改了一篮子的做法。通过小组评议、平等交流、择优推举等方式,学生学会了用审视的目光对待同学的作品,实现了个个参与、人人动手,促进了学生个性的生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生活,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之源的“半亩方塘”和“天光云影”;走进生活,让我们学会了触摸感悟、体验着生命赋予我们的平凡与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