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又在问那个很无聊的问题——你爱不爱我?
我说:你不觉得这个问题很幼稚吗?
他说:我总觉得你嫁给我,好像很被逼无奈的样子。
我说:不管是怎么嫁的,把日子过好就行了呗!
他就说:你别打岔。
我就问他:什么叫爱?
他说:比如我不在的时候你想不想我啦,什么等等的。
这个问题虽说很无聊,但是却还有点不好回答。要回答的不虚伪又让别人能高兴,还是很有点难度的哩。
我心里想的是:过日子嘛,想办法怎么一起把日子过好就行了,还管什么爱不爱的。
可是当然我不能这样说,不然别人不满意是不是啊。
我是这样回答的,我说:我爱不爱你,还不是看你自己啊。你要是温柔体贴,我还不是会爱你爱的不得了?
这个回答他还不是很满意。他就说:那就是现在还是不爱啊。
这个人着实真是无聊。过日子么,讲这么多废话干嘛呢,能同心协力把日子过好,比什么甜言蜜语都重要,是不是?
我去问我妈,我爸以前有没有这样问过她,妈说——忙着养孩子干事,哪有功夫说这些闲话,真是神经有毛病!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他真无聊,神经有毛病。幼稚。无聊。没事干说什么不好,要讲这些没用的废话,爱不爱还用问吗?自己看不就知道了。嘿。
不过什么叫爱,又什么样叫爱,俺具体还真是说不上来,看到一篇论文,说的重点是——爱是自我完善。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放这里学习一下。嘿嘿。
爱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转)
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接触到其本质。关于爱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
爱的真正含义,虽只有三言两语的文字表述,但其价值和意义之大,却使我乐于为它诉诸更多笔墨,当然,我也清楚,不管如何努力,都难以使爱的论述尽善尽美。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这恰恰证明了爱的神秘。
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在此,我想冒昧就所有“爱”的形式,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我深知这样的定义不可能完美无缺。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我必须做几点说明:首先,“心智的成熟”这一字眼,可能会使人联想到宗教意义的爱。任何笃信科学的人,对于“爱”具有的宗教色彩的定义,肯定不以为然。但我的定义,并非来自某种宗教性思维。有一个人,他胆小怕事,性格拘谨而内向,他说:“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我到高中三年级,她都不肯让我坐校车到学校去。我苦苦哀求,她才让我坐校车。她怕我在外面受到伤害,所以她天天开车,把我送到学校并接我回家,这给她增加了许多负担。她真的是太爱我了!”
***的动机,可能与爱没有关系。原因在于:首先,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
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爱的努力,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样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完善。我们推动他人心智的成熟,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为他人着想而自我完善,这与自我约束不会产生对立。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们终归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
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我们爱某人或爱某种事物,就不可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 在爱的定义中,我用“意愿”这一字眼,是想强调它在情感领域中的地位,远超过一般的生理或心理“欲望”。“欲望”未必能够转化成行动,而“意愿”则可成为导致实际行动的强烈欲望。二者的差别,类似于说“今晚我愿意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的差别。
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你认为自己爱他人却没有躬身实践,就等于从未爱过。与此同时,不管是爱自己还是爱他人,为心智的成熟而贡献力量,也须出于自主的选择,也就是爱的选择。 那些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常常为爱的本质所迷惑。
爱是那样神秘,以至让很多人误以为,爱的本质是永远无法了解的。本文的宗旨,并非解析爱的神秘性,我只希望努力消除多数人对爱的误解,带领读者们回顾个人经历,以接近爱的核心,走出与爱有关的痛苦。首先,我想通过解释爱“不是”什么,来逐步了解爱的本质。
——不去看那些长篇大论,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把该干的事情干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