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茶话说客

写作者:冷清秋     日记本: 升沉不过一秋风

日期:2008年11月12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36

   昨夜,网得上海“茶话培训”之道,受益匪浅。秋季班的老年大学增添了不少新面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今晨品茗。
   开场言明,嗑着瓜子喝着茶互道规则之事是各位风雨人生后的韵态。老人们捧着各自的水杯喜笑颜开积极回应,于是,茶香诱引情感,言语在多学科漫游,时时回唤。
   茶话,就是一边喝着茶,一边有题无形的聊,当然是平和的、清淡的,仿佛中国哲人捧着茶壶靠在藤椅上与知己学生发小友人说话,轻松幽默不温不火,洋溢着儒家风范,话语者各得舒畅和陶冶。师与生无身份无给求,茶香氤氲思想,对人生幡然醒悟进而上升为对生命的关爱,不光彼此,更要他人,不只人类,更需万物。这是一种文化。茶话者,他们的思想是散漫的杂家的,集道释儒于一脑,天时地理各执一词,虽然青菜肉丸各有所爱,放在一只沙锅里用温火慢慢地煮,滋味互相渗透成为一种新的特色,花草虫鸟在一块绿洲上,便相依为命了。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因为中国的文化历来受政治的束缚。古代的文人墨客,既要吃饭保命,又要有自己的精神园地,他们活得很不自在。下班以后,围着茶桌与几个知己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是他们唯一的活法。于是一种积极入世不得不淡然出世的精神需求催生了甘苦自知的茶文化。这样的文化要达到致精致诚,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人才能所为。从奴隶社会开始到诸子百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庄子;秦汉一统天下之后,封杀言路,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出世,一代代一批批怀才不遇的政客们鱼贯而入,躲进桃花源得以一片清静。除了真隐士陶渊明之外,诸葛亮孔明、阮藉、杜甫、李清照、李卓吾、金圣叹也一派渊然。现代要算是周作人了,当下的文化人中也有一邦子人,或真雅或伪雅全是他的徒子徒孙,数量N倍增加。
   茶文化入课堂,对公务员及各业成人教育,或谓开启心智,或谓拂试心灵,效果即是。君不见名校讲座白发老者一杯粗茶气沉丹田无讲义无粉笔无ppt甚至连台式麦克风也被撤去,娓娓道来,听者被染杂被捆绑的思维渐渐宽衣解带沐浴焚香如饮精神铁观音,这样风轻云淡足见道痕的说聊对学生来讲誉为学“道”,而非学技。老年大学的老人能够皓首勤学正当享受茶话教学也!那些劳什子知识对他们来讲是生命末了的滋养而非兵戈利器求生的工具,回首人生收揽千帆,坐下来或卧下来象喝茶一样的汲取沟通回望才是“大学”之目的---格物致知。
   茶道源于中国昌盛于小日本,足见其狭小疆域上生灵之聪滑。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其最高境界为禅境,那种喝法已接近一种宗教。他们喝茶,更多的是精神在喝茶。小日本的精神饮茶自有其资源匮乏人口密集行走有限不得不往思想深处去之环境使然,而中国人光茶山的数量就足够豪气冲天浮云避日般牛气自豪,自然大街小巷牛饮成片,哪里顾得上闭门谢客淡定入禅。日本茶道更将饮茶过程程式化,这样远离日常的精神式饮茶,一般中国人恐怕消受不起。现今日常生活中的饮茶都是实惠式的,是妙玉所说的“解渴的蠢物”、“饮牛饮骡”,大概妙玉是从不会口渴,也不需要上厕所的仙女罢。现如今,南方落雨北方无雪,再附庸风雅的忙人也不会有“栏外人”搜集雪水沏茶涤尘的耐性,煮吧煮吧可能已经污染过的纯净水沏一壶炒青,漂几朵杭菊,说人释法,算作茶文化吧!
   如此这般,参悟陶渊明、小日本、妙玉的茶道真是一位说客必须参透的学问呢。
   学习中!
  
  

完成时间:2008.11.12 12:18:56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