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人生的盛宴

写作者:冷清秋     日记本: 升沉不过一秋风

日期:2008年11月10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603

   2008年11月9日,张敏之九十华诞,市老干局和老年大学联合为其举办寿宴。来宾大都书法绘画界老中青,酒店为这场特殊的宴会准备了巨大的墨台,一些来宾现场泼墨林茨悬挂、即兴赋诗激情朗诵,为鹤发童颜的老人奉献文化盛宴。席间很少政客。
   与老人互往常因家族宴事或求墨宝,每次见面大都听姑奶奶唠叨父辈年轻之事,张坐于方桌前笑逐颜开,时而答话时而不语。方桌上陈放着很大的砚台,砚台里有新鲜的墨,屋内寂静简朴,窗外菊花、兰草、爬满护栏的月季生机勃勃地陪伴着普通羸弱老夫妻。姑奶奶常打趣说:我们这屋子叫贼不偷!
   先前只知老人一生翰墨在荣宝斋占有一角,一幅清骨辗转渭河汉江畔,今日席间听远方贺词、近处回望,才知老人不光写字作画,还参与过抗日,撰写过剧本,是常香玉的红娘、、、、、
   1943年,年轻的张敏之和老师杨仁轩为了动员人民抗日,以私人募股形式创办了《西北晨报》,张敏之任编辑主任兼外采记者。该报是当时陕西唯一的地方新闻报纸,不到一年时间发行至22个县区。当时,国民党担心***利用《西北晨报》做舆论工具,想尽一切办法对其收编终未如愿,先是在报社建立国民党支部,但编辑部没有一个人加入。后又派国民党第九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温崇信担任理事长,但办报的方针、人员均不变。迫使温在19 48年还报于股东。抗战胜利后,张敏之任《西北晨报》总编辑,任职期间《西北晨报》的思想更加进步,张还接收了掩护***地下党的任务。解放前期,***地下组织交给张敏之重要任务:保护《西北晨报》的***员、报社电台、编辑、印刷设备不能让国民党破坏,保证一解放就能出版报纸。张一诺千金,在被国民党胁迫西逃至甘肃天水北道府时,悄悄下车,步行八天返回原地履行诺言。解放后的《西北晨报》一班人马连同设备由国家统一调配到《青海日报》。张被授予“共和国缔造者”勋章。
   1945---1946年间,豫剧花旦常香玉时年22岁,来陕义演,为抗日前线募集资金。张为其撰写《爱国艺人常香玉,为抗日将士募寒衣》的新闻在《西北晨报》发表。当时和张在一座城市工作的陈宪章酷爱文学艺术,对常香玉由欣赏到爱慕,便嘱托文友张敏之去演出后台约请常香玉,才子佳人自始互往。后来,国民党陕西省党部逼迫陈与常香玉断绝来往,问其“要江山还是要美人?”张给陈支招“要美人”。最终,陈丢弃了国民党官职与常香玉在西安结为伉俪。常香玉在台上演出,陈宪章在后写剧本,如新编的《花木兰》等。
   张在抗战期间撰写过一些剧本,编排成戏、、、、、、
  
   宴会结束,很多人与老人合影留念,老人有些累,反映都不太灵便。最后一张才轮到亲属合影。曲终人散,老人把花篮送给大家,我们把老人还有最好的花篮送回家。进屋,老人习惯性坐回桌旁,很安详。黑色方桌、很大的砚台,寂静的氛围象一页小舟泊着老人风雨停歇的梦想。
   是什么叫老人长寿,从不曾颓废?是万丈红尘中钳住一点点坚持的人生盛宴!
  

完成时间:2008.11.10 00:05:2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