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学龄孩子而言,他们正在进入人生一个特别辉煌的时期,因为他们逐渐发现了教育、亲情、友谊和生活本身所有的精彩和奇迹。不过,他们这段时期也特别的脆弱,因为它充满着各种新的责任和挑战。 因此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淡化考试成绩!家长要从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不要使孩子误以为读书的目的只在于获得高分,而忽略了求知的真正意义。
其次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习惯,尽量不要养成家长陪读的习惯!时间由短到长,逐渐养成孩子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制定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计划并按计划独立、规范地完成作业的习惯;家长尤其不要因为急于提高分数主动给孩子陪读。
另外,家长尤其要注意,学龄期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是多方面的,还包括人际交往技能的学习,学会与同伴、老师、家长及其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的学习,学会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能够排解心中的郁闷;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个性特征的养成,学会面对困难,应对挫折,能够始终保持自信与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总而言之,学龄儿童心理教育不只是学习能力,还应包括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它为成人时期丰富而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008年10月02日00:10 父母唠叨不能培养孩子良好个性 [补记]
在家庭教育中,嘴巴紧叮孩子情况的这种现象,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遍。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表现。唠叨与培养孩子良好个性是相悖的。
父母怎样避免在教育孩子时话太多呢?
1.感情要独立,意志要坚强。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功课再开饭,一定要执行。要克制唠叨。
2.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要叫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耳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
3.不要事事叮嘱。
——不唠叨她就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