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叶世斌风波

写作者:鸣笛     日记本: 岁月的痕迹

日期:2008年09月22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1020

  近日,一场因“安徽诗人叶世斌被推举角逐明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引发轩然大波。9月15日的国土资源报《社稷坛.周刊》用2/3版的版面登载了这场风波的始末。问题的焦点有二:一是叶世斌乃默默无闻的业余作家,又是天长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长,是否“杰出”和“优秀”?二是推荐机构非官方组织,而是一个设在重庆名曰“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民间组织(分别为河南中原工学院与宁波大学的两位外语教授),是否“权威”又被质疑。
  由于与叶世斌同在国土系统,我对这则新闻产生了兴趣。挺叶派的观点认为,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甚至呼吁多一些叶世斌才好。而反叶派则认为这是一出闹剧,甚至生出种种的责骂声。我对反派的声音感到奇怪。
  不为这样的事情庆贺也就罢了。难道非要“国立”、“公办”的职业作家才有资格提名?非要“文联”“作协”的官办机构才能推荐?其实,在国外,往往私立、民办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水平更高,哪个国家都有不在场面上混的藏龙卧虎之人,以名气大小来判断是否具备资格显得可笑。更何况,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除开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各国作家协会主席以外,高等院校的文学和语言学教授都可以推荐。说明提名人和被提名人的资格都没有问题。
  100年来,没有人获奖也就罢了。如今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提名,居然也像诺贝尔当年引爆炸药一样引起了地震。即使那位发明炸药的诺贝尔老先生在世,他也不会想到,由他名字所设立的一个文学奖项,会对中国人产生如此的爱和恨。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由来已久,能够获得提名的人实在太少,我们能掰着手指数出的恐怕只有鲁迅、巴金、沈从文、老舍、李敖、王蒙几位,诺贝尔奖“参评”风波已多次出现。先不说这次诺贝尔文学奖是否能够真正到达中国,叶世斌被提名的意义,已经大过了获奖的本身。多一次推荐,起码也让世界多一次了解中国作家和作品的机会,尤其是这位诗人出在我们国土资源系统,这个行业太需要先进文化的滋润了。
  我对诗歌向来没有研究,也从来没有读过叶世斌那些在严重的焦虑中写出的“揭示了命运的轨迹”的诗歌,也不管他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像一些人说的“中学生水平”。但我不否认,我是挺叶派。
  
  叶世斌何许人也?
  叶世斌(1958— ),安徽天长市人。1982年初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入鲁迅文学院进修。先后从事过多种职业,现在安徽省天长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诗人协会(WCP)会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滁州学院客坐教授。 自1982年至今,已在世界各国百余种报刊发表大量诗歌、小说。2007年9月,获IPTRC荣誉文学博士称号,同时,获希腊国际作家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国际文化-文学-艺术奖”。诗作《我们都从故居的石阶上走来》、《仰望屋梁》、《那时秋天被雁群抬得多高》,分别入选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诸多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日语、德语、俄语、希腊语、罗马尼亚语、葡萄牙语、瑞典语等多种外文,并被收入数十种重要选本。诗集《倾听与言说》被有关学者列为“90年代汉诗最重要的诗集之一”;诗集《在途中》,曾被有关专家称之为 “一部令人敬畏的作品”和“新世纪中国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的代表诗集”。主要作品有:诗集《门神》、《倾听与言说》、《在途中》、《叶世斌诗选》(汉英对照)、《叶世斌诗选》(法文版),小说集《你走不出你的鞋子》,选集《叶世斌文集》(四卷)等。

完成时间:2008.09.22 16:03:2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

看上去数据库发生了轻微的错误. 请再刷新尝试一下.

如有不便, 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