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与通胀并存在未来多年将是一种常态人民币突破8、7.9、7.8.....近日又将破竹7.5,与之相反,通货膨胀的数字是节节攀升,都回到上个****的高位了。记得港大有个副教授04年就说过,我的有生之年必定看到人民币升值或国内通货膨胀。他的话灵验了,但别以为他很牛,能预测未来,其实,他只是谙熟国际金融学的原理罢了,真正的厉害者是上****60年代提出该原理的巴拉萨和萨缪尔森两位达人。 这个原理是什么呢?中国的情况又如何与该原理相符合和不符合呢?
一、简单介绍一下Balassa——Samuelson原理。
首先,明确几个概念:实际汇率,名义汇率,一般****水平,通货膨胀,贸易品,非贸易品,工资水平。
贸易品,顾名思义,即可以在国际间买卖运输的商品,比如电视机、纺织品、食品等等。由于各国的技术水平有较大差异,所以各国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差异。
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相反,是指不可在国间买卖和运输的商品,比如服务业、房地产等等。各国非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相对于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要小得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中国和美国理发的效率不会有太大差异。
一般****水平P,它是一国所有商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价格的某种加权平均,也就是贸易品价格水平与非贸易品价格水平的某种加权平均,(P内)表示国内一般****水平,(P外)表示外国一般****水平。
通货膨胀就是一般****水平P上涨,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猪肉、粮食、原材料等等价格上涨。
名义汇率,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银行汇率报价,我们用e表示,比如美元/人民币=7.5019(直接标价法,即e的数值上升表示本国货币贬值,反之为升值),它是由两国贸易品部门的****水平所决定,e=(国内贸易品价格水平)/(国外贸易品价格水平)。
实际汇率,是指一国出口以单位的产品所能换回的国外产品数量,它是由两国的一般****水平和名义汇率共同决定的,表示为E=P内/(P外 x e)/,E上升表示本币实际汇率升值,反之为贬值。
工资水平,就是大家每月工作收入。由于一国之内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那么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的工资水平就是一样的,否则就会有劳动力在两部门间转移,直至工资水平一致。而产品的价格水平决定于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工资增长比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产品价格就上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一样,价格不变;工资增长比劳动生产率增长慢,产品价格就下降。
B-S原理说的就是,假设非贸易部门劳送生产率不变,若一国的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国外增长较快时,该国的实际汇率就应该升值,而表现为国内****的上升或该国名义汇率的升值抑或两者同时出现。原因在于,国内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快于国外),会导致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出现:1.导致本国贸易部门工资增长同比例于劳动生产率,贸易品部门价格不变,那么,名义汇率e也不变(e由国内外贸易品价格水平决定,国内外贸易平价格水平都没变,e也没变),同时,由于劳动力自由流动将导致非贸易品部门工资水平上涨,但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就会导致非贸易品价格上涨,而不变的贸易品价格和上涨的非贸易品价格会导致国内一般****水平(P内)上涨,也就是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实际汇率升值;2.导致本国贸易部门工资增长小于劳动生产率,贸易品部门价格将下降,那么,名义汇率e将会升值(e=(国内贸易品价格水平)/(国外贸易品价格水平),国内外贸易品价格水平下降,e的数值下降,即本币升值),同时,由于劳动力自由流动将导致非贸易品部门工资水平上涨,但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就会导致非贸易品价格上涨,非贸易品价格上涨会导致国内一般****水平(P内)上涨,也就是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实际汇率升值;3.若本国贸易品部门工资不变,贸易品部门价格将下降,那么,名义汇率e将会升值,但非贸易品价格不变,一般****水平(P内)也不变,因此,实际汇率升值。
总结一下,一国的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国外增长较快带来的三种可能后果:
1.工资同比上涨,名义汇率不变,通货膨胀同比增加,实际汇率升值;
2.工资不变,名义汇率同比升值,通货膨胀不变,实际汇率升值;
3.工资小幅上涨,名义汇率升值,通货膨胀增加,实际汇率升值。
B-S原理简单通俗地说,就是一国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给经济带来的影响需要通过本国货币升值或国内通货膨胀来释放。
二、目前中国的情况
首先,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在不断上升的。测量劳动生产率最简单、粗略的一个方法就是看人均GDP。中国的人均GDP从1979年大约300美元升到了2005年的1690美元,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大约7%。
人均GDP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则意味着平均工资的上涨,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制造业的名义工资涨了3倍(根据中国官方统计年鉴数据测算)。
随着工资上涨,生产成本也必然上涨,但产品售价可能涨,也可能不涨。如果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吸收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产品的价格可以不上升,甚至可以下降,这在技术进步迅速的制造业并不稀奇。因此,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往往有助于抑制由于劳动生产率及工资上升导致的通胀压力,有时技术进步甚至可能导致通缩压力。
可惜,快速的技术进步往往只发生在某一些行业,如制造业,特别是与国际贸易商品相关的行业。非国际贸易商品与服务的技术进步一般并不明显,如理发、餐馆、房地产、教育等。可以说,中国的理发师、厨师、建筑工人及中小学教师的生产率水平并不比美国的差多少。
因此,当市场平均工资上涨时,非国际贸易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就必须随工资上涨而上升,而无法通过技术进步来吸收成本上升。结果是,非国际贸易商品与服务价格的上涨导致全社会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中房地产与教育行业,因涉及有限的土地及知识型人才,其价格上涨的幅度就更大、更快。而理发及餐馆行业,因主要涉及低技术劳工,由于中国庞大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其价格上涨的幅度就较小,有时甚至不涨。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到2002年还没有导致明显的通胀或升值压力,应归功于制造业快速的技术进步及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中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了中国特殊的工资结构:农民工的最低工资过去二十多年基本维持在每月100美金不变,而其它技术或知识型人才的工资却迅速上升,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但是,与技术进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不大的行业及产品,通胀的压力却越来越大,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业、教育、医疗、能源及原材料。
目前,中国的最低工资开始迅速上升,并带动全社会名义工资的上升,结果就是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组合阶段的来临。就现行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以每年3-5%的人民币升值和3-5%的通货膨胀组合在5-10年逐步释放这些年来积累的压力。所以,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将成为一种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