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读书絮谈

写作者:翩翩起舞的蝴蝶     日记本: 风过留痕

日期:2008年07月0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10

   读书是一个谈论了千年的“老话题”。从孔门弟子都陶渊明,从焚书坑儒到乌台诗案,读书人扬眉吐气过,也蒙过冤受过屈,而读书这件修身养性的高雅之事似乎却变得越来越复杂。中国有那么多文人、读书人曾经系统地阐述过读书的作用和意义,我当然不敢再去班门弄斧;但由于心里着实痒痒,遂斗胆撰此文。
  
   谈论读书,就不能不涉及到经典,也不能不牵涉到对于经典的解读。解读经典的著作其实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前人的思想被再次梳理、再次归纳,然后形成一本带有(或暗藏着)梳理者观点的“新书”。这固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很多研究者就是借助这类“新书”才得以更正确地解读原著。不过,当“新书”也“熬”成了经典、当它们和原著一起成为了后世人顶礼膜拜的对象,那种充满距离感与敬畏感的阅读便毫无意义。
  
   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当然不能没有敬重之心,因为一部作品的产生及存在必然有它的理由,而怀着一颗敬重之心去阅读也是对编著者思想价值的肯定。但敬重不等于敬畏,一个人与一部经典的关系如果是膜拜与被膜拜,在敬畏的前提下进行的所谓精神交流只会是自欺欺人。我觉得,一本好书和一个真正在读书的人可以融为一体,他(她)的心可以被净化,乃至成为一个崭新而完整的自己。
  
   敬畏往往离不开距离,所以很多人信奉“距离产生美”,但假如作品同阅读者之间的距离已经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美便永远不可能产生。以我个人而言,我特别喜欢《诗经》和《史记》,但我从不将它们当作“文化标本”去看待,因为那是对文化的抛弃与亵渎!如果上面这句话需要一个理由的话,我唯一的理由即是我乐于以一个“偷窥者”的身份返回到那个在时间层面略显遥远但永远鲜活的世界,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莫不做声地看着、听着、感悟着。很多经典在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个重要地位如果成了后世读者敬而不近的理由,文化将成为标准的木乃伊。
  
   其实,在当代谈读书,早已不可能只谈“新书”和敬重之心,还有吃别人嚼过的“甘蔗”的问题。不能否认,在近年来的读经热、读史热中,的确涌现出了以易中天为代表的优秀学者,他(她)们的观点也为学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即使其再独到、再正确,也无法代替每个“读书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而嚼那种“甘蔗”的坏处恰恰在于有可能失去独立吸吮“糖分”的能力,使得人们在读被其评论过的作品时不由自主地以他(她)们的感受代替自己的感受。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杯必须亲自并认真品味的香茗,用袅袅升腾的氤氲濡湿了每一颗愿意品味它的心……
  

完成时间:2008.07.03 17:51:16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