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自我利益 道德诚实 道德伪装(摘录)

写作者:胡杨林边的看客     日记本: 幸福依然在路上

日期:2008年06月20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649

  我们中的多数人不会故意显得无情和冷漠,但是我们如果确信没有理由去帮助的话,我们就会变成那样。通常,人们会基于多种原因忽视受害者,这些原因有些我们在前面已经已经讨论过的,比如“这不是我的责任”和“他是自作自受”。我们通常相信我们自己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做出无私和友爱的行为,但这种错误的信念是建立在我们高估我们自己的道德行为的基础是。其结果是认为“我比你更圣洁”。
  通常情况下,那些自认为高尚的人没有做出高尚的举止。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主要是围绕具体情境和一个人对发生事件的认知评估来解释为何亲社会行为没有发生。还有没有其它影响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因素呢?
  ■动机和道德 Batson和Thompson(2001)建议,动机问题也应当纳入考虑。他们发现当一个人面对道德困境时,主要有三种动机:自我利益(有时也叫利己主义)、道德诚实和道德伪装。按照这三种动机我们可以把人粗略地分为三类。这些动机意味着什么,他们是怎样地影响行为的?
  我们中多数人至少部分带有自利的动机,我们多数行为都是为了寻找能够给我们带来满意感的东西。这是一个基本有动机,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公平不公平,人们只是做最有利于自身的事。
  有些人确实想做一个高尚的人,他们有一个相当不同的动机—道德诚实(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并真正去做高尚事的动机)。对那些具有“道德诚实”动机的人来说,友善和公平通常要求做出一些“自我牺牲”,以便做“好事”。对于一个高尚的人来说,自我利益和道德诚实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选择道德行为来解决,这种选择也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反省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其他人提醒了他,他做出道德选择的机会就会增加。有时在特定的情况下,自利动机过重的话,道德诚实的动机就会被压倒。
  第三种人表面看起来高尚,实际上在维持高尚形象时却避免各种牺牲。他们的动机是道德伪装(外表看起来很高尚,实际上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却总是避免损失的动机)。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是受自我利益的驱使,但也关心自己的外部形象。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关心做好事,实际上却保持他们的自利动机。
  如何研究自我利益、道德诚实和道德伪装对行为的影响呢?Batson和他的同事在实验中给被试营造了一个道德困境。每个被试都可以在两项实验任务中选择一个,较好的任务可以的机会赢得彩票,而较差的任务被描绘成非常无趣(没有什么彩票)。多数被试(超过90%)赞同将乏味任务分给自己是一件高尚行为的说法,因为这样做是很有礼貌的,你如果希望别人好好待你,你自己也应当好好待人。然而,多数人(70%到80%)都是说一套做一套。在这么简单的情境中,多数人基于自利做出选择,而只有20%到30%的被试言行一致。
  ■突出道德标准 Batson和他的同事在同样的实验中加入了一个新因素。为了突出公平性这一道德标准,一些褊被试被告知,“多数的被试觉得给两个人同样公平的机会—比如抛硬币,是任务分组最公平的方式”。实验者就给被试们提供一枚硬币,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分组。
  同样,大家都很赞同这种公来的做法—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这个公平的程序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然而,只有大约一半的被试抛掷了硬币。在那些没有抛硬币的人当中,多数(80%到90%)选择了较好的任务(有机会赢得彩票)。更今人吃惊的是,在那些抛硬币的人当中,选择好任务的比例竟然同样高。很显然,那些抛硬币的人当中有部分人浑水摸鱼,欺骗了其实被试。有些人抛硬币是为了显示自己看起来很公平,但是如果抛掷结果不理想时他们就忽视了这一结果。换句话说,这些人采取了道德伪装。
  为了更加突显道德标准,有部分被试可以选择自己抛硬币或者由实验者来抛硬币。这些想用硬币来决定分组的人中,多数(80%)都赞同由实验者来抛硬币。这样,他们就不会有欺骗的诱惑了,也会使他们更易于按照道德诚实来行事。
  更进一步的做法是,被试在对积极任务和消极任务时,选择消极任务还将受到电击,这就使得道德行为的成本提高了。在这种条件下,几乎所有的被试毫无掩饰地选择了积极任务。
  
   —— 摘录于《社会心理学》作者:R.A.巴伦 D.伯恩
  

完成时间:2008.06.20 17:45:11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