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关于母亲的记忆:写在母亲节》

写作者:江淮一苇     日记本: 岁月留痕

日期:2008年06月07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57

  《关于母亲的记忆:写在母亲节》
  
   很早就想写点久久埋藏心底的文字,却难以启动沉重的记忆的闸门,
  也不愿碰撞早己痊愈的伤痕!但今年五月是我母亲去世十年的忌日,又逢
  “母亲节”在即,已若止水的心境亦不能平静面对,多年文案工作的陋习
  让我再提起沉甸甸的笔,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
  
   我对于母亲最清晰的记忆,不是舐犊爱抚也不是暖语温存,而是母亲
  撕心裂肺的凄厉哭声把我从童年甜美的梦中惊醒!我惶恐地睁开惺忪的双
  眼,看到母亲竟跌坐在地上,披头散发、泣不成声,身边围着的亲友邻居
  正在七嘴八舌的劝解着……,此时,两岁、五岁、七岁的弟弟也被吓得在
  大声啼哭,怎么了?一个惊天的问号爆炸在我稚嫩的脑海!
  
   原来父亲所在工厂的政工干部通知我母亲,父亲因划为“右派分子”
  己被捕入狱,要母亲送点日用品去看守所。这个消息对我母亲来说,不啻
  是晴天霹雳!对全靠父亲工资收入维持我们八口之家(祖母、父母亲、兄
  弟五人中仅大哥在外当学员)的生计来说,像是天塌了一样的可怕。在众
  人的多方劝说下,时年三十九岁的母亲终于止住了于事无补的痛哭,开始
  了如何让全家老幼生存下去的盘算:母亲清楚地知道面临的艰难困苦,家
  无积蓄存款,自己无一技之长,如何赡养婆母和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当
  时的母亲也很茫然,但她有一颗坚韧、善良的母亲的心,她必须振作起来,
  必须带大自己的孩子!要用单薄瘦弱的双肩来支撑起濒临崩溃的“家”!
  
   满头白发的祖母决定去替人家带小孩,以减轻媳妇的压力;母亲只能
  决定用繁重的简单劳动来换取食物,于是身兼双职,白天去肉联厂拔鸭毛
  (每只五分),晚上去豆制品加工厂买白干子来家加工为酱油干,凌晨时
  去菜市场卖,每斤可盈利三分钱。由于我当时十多岁了,所以要在上学前
  帮助母亲把酱油豆干抬往市场;夏天的傍晚,当大多孩子们在洗澡、纳凉、
  做功课的时候,我却要在苍茫的暮色里沿街推销母亲用土法制作好的“纸
  蚊烟”,这一切,尽管羞于被同学看到,但为了生存,只好不再顾及自己
  可怜的“面子”。
  
   又聋又哑的舅舅是位木工,却通情达理,答应每月给姐姐五元钱,在
  当时这己是一笔“巨款”了;还有一笔“巨款”来自厂方,每月可从父亲
  所在工厂借支五元,以后从我家合营到厂里的固定资产中扣除,这便是来
  自“官方”的唯一的人道主义照顾了。我清晰地记得,我当时的文字水平
  还远远不能承担每月写张五元“借条”的重任,只好每月十五号时,撕卞
  一页练习本上的纸去找叔父代写。为此,多少年来使我痛心疾首,恨自己
  当年的无用和无能!
  
   尽管有了上述的十元“巨款”和母亲披星戴月的双职挣到的几元钱,
  仅够买足当月的油盐米和菜市场最次最低廉的蔬菜,而我和三弟的学费却
  只能望洋兴叹了!我的班主任老师不只一次光临寒舍,直面我的母亲慷慨
  呈词,责备她为何交不齐每学期两元的学费!这竟让我母亲百口莫辩而
  “无地自容”。为此,急中生智的母亲又悟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源节流”等明智之举,即利用星期天,我和母亲一道去郊外开辟新的
  “财源”,母亲在池塘里捉田螺,我拾枯枝柴草解决自家燃料问题。于是,
  我又在母亲朴素的行为上,认识到了“穷则思变”的道理!对于有街坊献
  计将四弟、五弟抱给他人收养,以减轻经济压力的好意,却被在生死线上
  痛苦挣扎的母亲所断然拒绝。
  
   母亲日以继夜的劳累终于酿成大病,后背左上方生了毒疮,看医生说:
  病怕无名,疮怕有名,这是背痈!在无钱治疗的情况下,只好走单方治大
  病的路子,即食用蟾蜍采取以毒攻毒的民间单方。于是我和弟弟们终于派
  上了用场,每战必果。为了生存,母亲硬着头皮炖吃了剥去皮的味苦的蟾
  蜍肉。天无绝人之路,两个月后母亲的身体痊愈了。“高墙”内的父亲知
  道了这一切,如何感谢妻子呢?答案赫然呈现在寄来的“明信片”上:母
  亲的名字由桂芳改为“淑贤”,我想,父亲当时能把感恩的千言万语浓缩
  为这俩个字,又用这种形式表达出来而顺利地寄出囹圄,一定是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这也许就是所谓文人的“一字千金”!母亲被深深的感动和鼓
  舞了,终于,带着她的孩子们走出了冰雪低谷。
  
  “文革”噩梦结束后,父亲被平反而恢复工作,兄弟们也逐渐长大纷纷成
  家立业,日子好了,但父亲却因脑中风偏瘫。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可是年近七十的母亲又担起了服侍父亲的艰巨任务,我们做子女的清楚知
  道,母亲的付出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压力。父亲在病床的“八年抗战”中,
  母亲寸步不离、自始至终陪伴着、侍奉着,无怨无悔,共同渡过了人生
  “金婚”!父亲于七十七岁去世,三年后,八十一岁的母亲也撒手人寰追
  随父亲而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当我们跨入新纪元,过上
  好日子后,却始终难以忘怀我们艰难的老一辈,尤其是艰苦卓绝、无私奉
  献的伟大母亲!
  
  

完成时间:2008.06.07 09:12:33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