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漫谈“孤独”

写作者:翩翩起舞的蝴蝶     日记本: 风过留痕

日期:2008年05月1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48

   “孤独”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复杂的人们总是为其冠以“消极”的帽子,以至于很多声称是“孤独者”的人都未曾透过大大的帽檐,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我不敢奢望自己的肤浅之见能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我更不知道自己的一点小小心得中究竟存在着多少漏洞和偏颇;我只希望能与某些成天将“孤独”挂在嘴边的人们一起,以一种探索性的心态,对孤独和孤独者实现第二次认知。
  
   凡是有智商的动物,大抵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因为孤独本身即是情感的产物。 在内心的某种隐匿情感膨胀或抑制到了一定的限度后,孤独便开始在情感世界中恣意蔓延。我们不可能为这种蔓延标示出“属性”,却又自负地将“孤”与“独”混为一谈,而忘记了它的核心意义。
  
   从字面上来看, “孤”与“独”的第一意义均为“单一”,即“少”。但是,如果细细甄别,就会发现“独”较之于“孤”来讲更为主动、积极——绝大多数伟大的人都是独树一帜的人,他(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突出于固有的阶级,所以这种“独”是一种“背叛”性的超越。超越者总是少数人群,这种“孤掌难鸣”的境遇也就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再定位;定位的结果是要么放弃“独树一帜”,要么融“孤”与“独”于一身,将自己划入“孤独者”的行列。
  
   孤独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性孤独,一种是被动性孤独。主动性孤独总是掺杂着“独”的意味,包括意识等诸多方面的自主脱离,所以它是快乐的;被动性孤独往往意味着群体性排斥,而且排斥的原因大多在被抛弃的一方。
  
   如果把以上的思路延伸下去,我们会惊异于那种悲剧性的结果:主动性孤独的人因为挣脱了人生中的某些束缚,可能会在自我救赎的前提下再去救赎需要被救赎的人;被动性孤独人也许终其一生都不明白自己因何而孤独,他(她)们依然会以错误的做法、错误的思想经营着注定会一败涂地的人生。
  

完成时间:2008.05.16 17:11:0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