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那个老头走了之二

写作者:阿倩     日记本: Q版人生

日期:2008年04月2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1062

  转帖 纪念柏杨,我的启蒙老师
  
  
   今天听说柏杨先生去世了,没有什么悲哀,先生所经历的苦难已经够多,疾病缠身也不是一两天了,八十九岁高龄堪称仙逝。不过因我与此人很有渊源,还是决定写一点什么以兹纪念。
  
  
  
   曾经有人对鲁迅先生的生平给予评价说,若非衷心时世杂文,鲁迅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会更高,其实有此遭遇的又何止鲁迅一人。在那个特定海岛的特定时期,造就了李敖这样的狂人,也造就了柏杨先生近十年的绿岛经历。试问一个人一生有几个十年,幸而先生在被禁时期并未浪费光阴,创作的一部史作足以传世。时局动荡对时人是一种万万的不幸,不去争枉为时人,去争了,一些优异的足以传世的才华又在其间大量消耗,争与不争我们认为都属正确抉择,也只有为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哀叹了。
  
  
  
   与李敖相比,柏杨先生性情相对温和,窍以为他能成为一代杂文大师其内在原因并不在语言风格方面,尽管先生的语言表述确属特立独行。某一段时期我曾刻意模仿先生的语言,但不久后便察觉,若非有深厚底蕴是很难在这种嘻笑怒骂中皆成文章的。在与李敖相比较时我们会发现,柏杨先生虽文风看似狂放实则本性内敛,赖以诱人的主要在于其对人生事理的终极理解方面。
  
  
  
   从风格倾向性方面看,部分作家可分为两种,一是如柏杨这样以理服人者,二是更喜玩弄机锋,读其作品如经历一番头脑风暴,然风暴过后你会发现,所得甚少。我最初接触柏杨还在十几岁的时候,正值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之时,恰逢有幸得到了柏杨先生的几部作品,期间收录了柏杨在台写专栏期间的部分作品。在那个资料远不如如今丰富的年代,一个专栏作家的作品往往能影响很多人,因为这种具有连惯的内在理论与外在风格的写作方式。我庆幸当时接受的是先生这样理性的作者,虽然有部分理念现在我已与先生不尽相同,但是那种理性直面的思考方式在我少年时给我树立的参考模式让我受用至今,所以我个人一直尊先生为启蒙老师。即使这一生一事无成,我也可以自豪地说,我的一生从此活得很明白。
  
  
  
   先生对诸多生活细节的评论众多很难一一评述,说到直面,不得不提一下柏杨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丑陋的中国人以及酱缸学说。
  
  
  
   自尊心是一个人赖以自立于世的重要支柱,但凡事过犹不及。千年来我们一直在颂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方面的东西,这原本是一种源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尤其在西方较为祥尽的心理学传入之后,我们更应该认清此种自我保护并加以合理利用,去粗取精。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大部分人视此为真理,凡说好的一律为朋,反之则为敌。其实中国古人早已有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那种听不得真言的态度早已经不可取了。
  
  
  
   中华文化曾经同化了包括蒙古人与满人已经占领了政治高点的文化,这一点曾经令很多人为之自豪——看吧,虽然你占领了我们的土地,但最终我们占领了你们的心灵。不过我说一句也许大逆不道的话:据说某些厉害病毒如果稍有不慎也可做到此种效果,可是如果我们沾染了这种病毒是否仍引以为荣?
  
  
  
   中华方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成份这一点无须置疑,但其中不良成份也有,这也是事实,柏杨先生的酱缸理论可说是其中先锋。数千年来的文化形成的局面无法一一剖述原因,但是中国文化中有很强腐蚀剂如今应该已经是我们的共识。其实西方也有老太太置疑地球为圆形的典型事件发生,先入为主,所知障这些理论也早已为人们所知,可是真正被大众所识并能完美利用,还需如柏杨先生这样的思想先锋不断地渗透,强化,让更多人从骨子里习惯思考,习惯理性才行。
  
  
  
   一时间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但以此纪念柏杨先生的离世吧。
  
  
  转帖
  
  
  2008年04月29日23:04 [补记]     严重喜欢老头的思维和文字~~~

完成时间:2008.04.29 23:40:0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