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分享]“特效药”泛滥 购药要慎重

写作者:巧笑盼兮     日记本: 让爱同行

日期:2008年04月2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09

   很多医药超市都有“特效药”
   “我都吃了几个疗程的药了,不但没见好转,反而血糖升高,都四个加号了!”来自太康县老冢镇谢堂村70岁的谢老汉气愤地说。
  
   原来,已经在医院看了多次病而没有痊愈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广播上听到一则关于“世界权威组织”认证的治疗糖尿病“特效药”的信息,立刻让自己的儿子打电话去询问,得到的回答让他打消了顾虑,当即就骑车进城买了药。
  
   在吃了3个疗程病情并无改善的情况下,他还每天准时收听这个《健康栏目》,中间还有许许多多的“病人”打电话表示感谢,说自己正是吃了这个药病才痊愈的。“俺本来都不想买了,觉得也没啥用,但听到那么多人都吃好了,还是觉得这个药好,你看医院开的药都吃那么多年了,也没有治好,人家这几个月都治好了,还有治好了要求再买几盒的,人家都说没货了,肯定是药好才断货的,我也许是吃的疗程不够才没有好的。”谢老汉说起当时购买时的心情时说道。
  
   那么,广播上出现的这种出售“特效药”的信息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人去购买呢?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驱使人们争相抢购呢?
  
   业内人士分析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有些农民朋友缺乏基本的医疗知识,判断力差,在听到别人的假话时,分辨不清。其次,卖药的人根本不顾百姓身体安危,任意夸大事实,做虚假宣传,而且都用“权威机构”做幌子,其目的就是赚钱。第三,广播里宣传的“特效药”也有些规律,大多治疗疑难杂症,如治癌药、治疗风湿病药、治疗牛皮癣等皮肤病药,以及心脑血管类药。总之,什么难治治什么。
  
   “俺的病也在医院看了好些年了,可一直不见除根,听广播上说研制出来了‘特效药’,而且还有专家帮着电话诊断,说药到病除,所以就想去买。”谢老汉一席话道出了当初购买“特效药”的心理。而这些出售“特效药”的人也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个心理,而且以“断货”表明此药卖得很“火”。而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卖断货,无非是骗子编织的谎言,打进热线来的这些人也是他们专门雇佣的“药托儿”。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医药超市里都有“新品”柜台,这些柜台上摆放的都是一些广播里宣传的“特效药”。而这些药品大都缺少正规的生产批号,生产厂家的电话大多打不通,即使有通的,电话那头也是之前在广播上出现的那个“专家”。再有很多药品,根本不是治病的新特药,而是一般的保健品。“这些药吃不死人,但也治不了病。”一位知情人这样说。记者还看到,柜台前买药的人络绎不绝,上前询问得知大都是听广播后来买的,还有的是帮农村的亲戚代买的。
  
   郑大一附院老年病专科一位医师说,听信广播而去购买药品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患者得不到安全保障,很容易落入骗子设下的陷阱,受到巨大伤害。通过电话连线看病更不科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要周密细致,要求医患之间有直接的接触和互动,这是仅仅通过电话联系所无法做到的,不当面问诊,不进行检查就诊断开药,有违医学诊断的基本要求。而且有些病本身就是慢性病,不可能药到病除或者吃了某个药病就能痊愈,治疗都需要过程,有的厂家为了吸引患者,打出 “新科学”“高科技”之类的幌子,拼凑一些玄而又玄的术语,最终目的都是兜售药品或医疗器械。
   专家提醒,正规的医疗咨询医生一般会遵守两大原则:一是不看到病人不下诊断,二是不随便开处方,更不会推销药品。所以,广大农民朋友在寻医问药时一定要擦亮双眼,以免上当受骗。(河南科技报记者 余 歌 文)
  
  来源:河南科技报008.4.25综合新闻

完成时间:2008.04.29 09:23:2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