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电话本与钱耙子

写作者:翩翩起舞的蝴蝶     日记本: 风过留痕

日期:2008年04月14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37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谁家有了红白之事,都会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亲朋好友;亲朋好友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为的是给自己和东家一点脸面。但是时过境迁,这种维持了几百年的交往模式的本质却突然有了一次大变革,变得让被通知的那一方心中疙疙瘩瘩的——这是我近来听Q君讲一件关于婚礼邀请的小事后产生的感受。
  
   邀请者G君和Q君完全是萍水相逢,而且交往的时间仅有数月之久,只见过三次面。 G君买过Q君的日常用品,Q君买过G君经营的一件衣服,这样便稀里糊涂地成了“朋友”。尽管是“朋友”,她们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往来。而就在这样的基础上,G君居然邀请Q君参加其女的婚礼,被Q君婉言拒绝。
  
   在我看来,此事看似属于个别人的个别行为,实为功利化时代的并发症,是对利的病态式追求导致的必然现象。任何一个逻辑正常的人都有对财富的本能性渴望,并会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尽量以各种形式实现对财富的占有;而在五花八门的占有形式中,又以当代的“满月酒”、“周岁席”为最。为了那可亲可爱的“老头票”,可以将任意一个不是请客理由的理由变成请客的理由、可以将任意一个不需要大排筵宴的小事搞成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这就要看谁认识的人多、谁的脸皮厚了。
  
   要想赚,先得看,甭管是七大姑还是八大姨,只要电话本上留下的号码,通通都要拨个遍——号码都是钱耙子,每一个号码就是一份礼金;号码都是钱耙子,不管那电话能不能打通……如果撒下去的某把“耙子”恰巧“耙”到了一块半块的“大洋”,那算东家的“计划外收入”,正好补了空余的席位;如果赶上背运,没“耙”到“大洋”,也只能暗地里埋怨两句Q君这类“不给面子”的人了。
  
   不能否认,人与人的交往都是有一定的目的,人们耗费精力、财力铺设的“人脉”也是一种工具。但这种工具一旦被错误地使用、被用来牟取超出常理界限的利益,就会立即锈蚀,成为一块以钱耙子形态堆放在社会角落的废铜烂铁。
  

完成时间:2008.04.14 16:44:3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