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东江湖上鲈鱼美

写作者:三余堂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8年03月1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03

  东江湖上鲈鱼美
  
   站在湖边高地上,密密的雨帘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远处的湖面上,养鱼的网箱在雪白的雨线下显得有些模糊。白廊学区校长李芳祥指着在风雨中颇为壮观的网箱基地说:“这里的网箱共有上百口,除了学区的18口,其余的都是当地台前村老百姓的。”
   3月8日,我们来到了东江湖边的白廊学区网箱养鱼基地。虽然我们很想到湖上去看看,望着泥深路烂的湖堤,加之雨势不减,我们还是没有下湖。
   这里是东江湖的“尾巴”,湖水平静地伸进一片山坳,仿佛一个小小的渔港。李校长说:“这地方水不是很深,水面波平浪静,水温常年偏低,是养殖特种鱼的绝佳环境。”
   去白廊之前,我们在资兴市教育局已经了解到,东江鱼和东江果、东江茶是资兴近年来新兴的三大品牌产业,这三大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同资兴教师的知识、技术、人才和智慧是密不可分的。资兴教育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特别注重产业开发和产业示范,通过这种方式引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白廊学区是东江鱼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李芳祥简洁的校长办公室,我们听他介绍了基地投产、生产,尤其是如何给当地农民做好示范服务的一些情况。
   土生土长的李芳祥朴实中不乏机智。他说:“这个基地是2003年搞起来的。最初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搞一个勤工俭学基地,给学校抓点收入,改善老师们的福利待遇。但我们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养普通的四大家鱼,家鱼的经济效益不高。我跟老师们说,养经济特种鱼。所谓特种鱼,指的是鲈鱼、三角鲂、翘嘴红鱼白鱼、鲥鱼、中华倒刺排等,这是时下一些大宾馆筵席上的珍品,因其肉质鲜嫩,尤其为广州、深圳等地的食客青睐。当时老师们有顾虑,因为投资大,成本高,担心有风险。虽然特种鱼养殖在东江湖区已有了一些点,但毕竟刚开始,而且,我们对特种鱼的养殖技术还是一张白纸。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市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郴州市教育局邓党雄局长特批了3万元资金给我们,资兴教育局谢湘兵局长个人带头投资入股。上级领导的支持有一个明显的意图,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基地,带动老百姓的产业转移,用这种方式做好服务‘三农’这篇大文章。湖区老百姓养鱼的比较多,但多年来一直养的是四大家鱼。如果我们的特种鱼养殖基地搞成功了,就可以把我们的技术传授给他们。邓党雄局长说过,老师们有文化有知识,什么技术学不会?你们不只是搞一个试验基地,一定要搞成一个示范基地,给老百姓树样板。”
   说到这里,我很想见见他们的技术带头人。李芳祥笑着说:“我们的技术总指导叫何伙贤。他现在忙得很,除了台前村,他还在平石担任技术顾问。今天他一早就去了那边,等会我们去平石吃午饭,顺便见见他。”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平石。这时雨住风停,碧空如洗。
   在湖边的一户农家餐馆,何伙贤提着两条鲜鱼兴冲冲地走来了。他说:“知道有客人来,我特地捞了两条翘嘴巴鱼,这可是正宗的东江特产。”
   席上,何伙贤不停地给客人的饭碗里夹翘嘴鱼。他不无自豪地说:“现在这些特种鱼俏着哩,在本地出网价20元一斤,到广州那边价格还要翻番。”鲜美的翘嘴鱼令我们大快朵颐,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起来。
   何伙贤说:“平石的特种鱼养殖发展很快。这里有七百多口网箱,单养翘嘴鱼的就有20来户,有一家农户一次就投放了三万多尾翘嘴鱼。农民朋友因为刚搞起来,还没有掌握技术要领,我这个技术总监很吃力,从鱼苗投放开始,一口网箱放多少鱼苗,到怎样喂食,怎样监测、防治鱼病,怎样根据鱼情长势分网分箱,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手。因为他们随时都要找我,所以我索性住在湖上,吃饭睡觉都在这里,也便于了解情况。”
   我问他这门技术是如何学来的。
   他憨厚地笑了笑:“其实这些技术我们学起来并不难,我们是老师,接受能力自然比农民朋友快一点,再加上空闲时间比农民朋友多一些。对农民来说,你能教他们致富技术,他们更尊重你。”
   何伙贤告诉我们,特种鱼的经济效益很高。传统的四大家鱼,不过五六元一斤,特种鱼的出网价大都是12元到20元,有的甚至达到35元。学区最初只有8口网箱,现在是18口,去年出了一万多斤鱼,产值约18万元,利润5万多元,今年的收入应该不少于10万元。学区的网箱基地是股份制,1000元一股,老师们一共投了100来股,去年每股分红利300元。学区的网箱赚钱了,自然吸引了当地村民羡慕和渴望的目光。而且学区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产前、产中、产后信息资源共享,这样村民养特种鱼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特种鱼的出网周期一般是三年,前三年看不到效益,到了出网高峰,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何伙贤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网箱的材料费再加上鱼苗、鱼食和防治鱼病的药品费,每口网箱的前期投资约为4000元,三年后可一次收回投资,此后每口网箱每年的净收益不会低于5000元。
   饭后,我们坐上一条渔船去看村民们的网箱养鱼。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村民们的网箱密匝匝的一大片。村民老陈正在给鱼喂食,他非常高兴地和我们攀谈起来:“学区带头养特种鱼,了不起啊!我们先是一边怀疑一边看,学区的老师说,村民如果养特种鱼,他们可以负责联系鱼苗、鱼食和销售,养殖技术可以跟他们学,我们就跟着搞起来了。何老师可是个大能人,他一个读书人,没想到养鱼的事他比我们搞了几十年的人还熟悉。他的技术一点也不保守,就在网箱边上教我们,他还时常到我们的网箱边察看鱼情,有什么问题就及时给我们指出来。我的三口网箱是借钱搞起来的,开初很担心,何老师鼓励我,他说你就跟着我做,保准不会折本,只会赚钱。现在这些鱼都有一斤左右,到年终就可出网,今年还了借款,我打算再添一口网箱。”鱼们吃食时唼喋有声,令人开心。老陈的眉头也舒展了。
   李芳祥校长说,东江鱼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在广州、深圳一带销路很好,他们正计划成立白廊学区渔业有限公司,把村民们零散的网箱集中起来,做强做大这项产业,这样产前的鱼苗供应、产中的技术支持和产后的销售就有了统一行动,既便于管理,又能形成规模。
   李芳祥的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也让我们深思,农村学校用自己的人才、知识、技术和产业引领农民致富,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白廊学区的探索和实践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么!
  

完成时间:2008.03.16 17:47:3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