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峰” 从家长开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操,是老师和父母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在学校里,老师的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灌输性,而孩子在家中接受父母教育的弹性则比较大。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日益明显,有的因为工作繁忙根本无遐顾及到对子女的道德教育。
但这并不说明一个家庭的道德教育不重要。学校这方面的教育是就普遍而言,基本不会考虑到孩子个人的品行、习性、生活环境以及接受程度。而每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则具更有独立性、针对性。孩子有父母的遗传基因,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潜移默化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例子:爸爸爱抽烟喝酒,孩子很快会步其后尘。妈妈爱打麻将,孩子就能无师自通。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益于社会的好人,这也就回到了这期“市民茶坊”的话题上来:父母如何言传身教孩子学雷锋。学雷峰,说白了就是学习雷峰的精神。“雷峰精神”之所以被社会一次次提起和公认,原因在于它的实在意义是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具备有高度的服务于社会的责任心和奉献于社会的道德感。这也是一个文明、和谐社会最起码的精神宗旨。雷峰曾经是这方面做出了典范。90年代左右出生的孩子,还了解多少“雷峰精神”的实质呢?我不好断言。但作为经历过“学习雷峰好榜样”那个年代的家长,我想肯定是理解的。
任何一种精神的实质,其实不在于宣传有多广,口号有多响,关键在于这种精神是否落实到实处,是否融入到社会精神文明的本质中来。如果说一个家长言语上教育孩子要学习好“雷峰精神”,但自身却打心理模糊或抵制;理想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但自身行为粗鲁,品质低劣。试问这样心口不一的教育方法,能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吗?大街上随手丢弃垃圾,置若罔闻;公交车上有老人需要座位,视而不见。如果大人总是起到这样的“表率”,又从何说起让孩子学习“雷峰精神”呢?
当我们的社会文明重温起“雷峰精神”,当我们的报纸媒体倡导孩子“学习雷峰好榜样”时,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得问声自己:我做到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