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无题

写作者:斜月半窗     日记本: 窗边的黄昏

日期:2008年01月1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77

  大春
  
  因为他的名字中有个“春”字,陆老师就用了风靡当年的《白毛女》中那个响当当人物的名字来叫他。我也整天“大春、大春”的没大没小的跟着叫。
  
  我是不该这样叫他的。
  
  他是杜伯最小的女婿。我是他岳父——一个像父亲一样照顾我关心我的人——不曾正名的义女。虽然没有履行过什么样的仪式,但每年杜伯伯会给我过生日,连象牙筷这样的家传宝物,我也和其他哥哥姐姐一样的有份。
  
  我称杜伯的儿子、女儿包括他们的妻子丈夫为大哥、大嫂,大姐、徐哥,三哥、三嫂,大春的妻子,便是我叫做“杨姐”的小姐姐。
  
  其实,这个没有冠以“哥”的名号的“大春”和他的妻,对于我来说要比其他远在外地的哥哥姐姐亲近得多,也随意得多。
  
  大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很出息,有大学教书的,在省级医院做科主任的,当大型国有企业总工的。亲家们也是门当户对。
  
  个子小小的大春只是中专毕业,在县级食品厂(后来发展成生物制药厂)当技术员。而且家是农村的。
  
  所以,大春刚来杜伯家,是不得意的。虽然在厂子里他是说一不二的技术骨干,虽然食品厂能买回好多当时紧缺的猪肉鸡蛋。仙风道骨般的杜伯评判人的标准决不“唯物”。
  
  兄弟姐妹们节日里聚拢,那些教授、总工、主任医师们高谈阔论,不可一世,大春却默默的帮助岳母买菜做饭——那会儿做饭是没有天然气的,是要劈柴,砸煤,扇火......弄得灰头土脸的。
  
  要不是火小煮了夹生饭,就是火烧过了头把饭煮糊了;或者买了酱油忘了醋,甚至把酱油、醋搞反了;在老岳父犀利的目光下剪口子,要么不到位,一紧张又剪大了......顾此失彼是常事。
  
  越是做得多,错也就越多——这句话用在大春这里是最合适的了。杜伯这个有学识很幽默又讲究的老头总喜欢挑他的刺,不客气地说是专门挑他的刺。
  
  杜伯的好恶就像是放大镜一样,可以把优点放大一千倍,把缺点夸大一万倍。
  
  我第一次一个人去外婆家,旅途中为杜伯买了一套组合的旅行餐具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以后,每到他生日的那天,他都会特别的拿出来用。
  
  他们家里,杜伯是绝对的权威,所以我也就有恃无恐地不叫他“哥”。
  
  我到他的食品厂工作过一段时间,才知道在岳父眼里很渺小的他非常聪明勤奋,科研与实践干得十分出色。
  
  后来杜伯去世。
  
  再后来我结婚离开家乡。
  
  偶尔从母亲那里得知他们的情况。说他辞掉工作,独自一人去了海南岛一家制药厂。心里为他捏一把汗,那年他已经过了四十了吧。再后来听说在那边干得很不错小姐姐也跟着过去了。
  
  再后来,母亲也去世,我失去了他们的所有信息。我也到海南去过很多次,却苦于不知怎么找到他们。
  
  去年,有朋友从南京过来,说到他们曾经去过南京。留下他们的电话。
  
  接电话的是“大春”。我这样叫他的时候,估计他一定瞬间短路,这样的称呼他应该是久违了吧。一下子他反应过来,直接叫出我的名字。
  
  这一刻我们都很激动。
  
  从他们那里我也得知了哥哥姐姐们的现状。但是,从事业和经济能力而言,他最为成功。他依然勤奋,都退休年龄了,都千万富翁了,还在上班。
  
  时世造英雄,如若杜伯有知,该当如何感慨?!
  

完成时间:2008.01.16 22:57:34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