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给孩子讲点家史

写作者:三余堂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7年12月1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58

  
  有人说,历史正在死去。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历史学家的史识和眼光,因而缺少对“历史”二字的责任担当和悲悯情怀。但是,如果联想到我们身边的历史,譬如家史,我觉得这话说得很有几分道理。
  是的,如今还有谁对家史感兴趣呢?肤浅的家史能有多少信息含量?能有多少打动人吸引人的东西?家史不过是陈旧族谱里那些已经逝去的遥远的陌生的名字,有什么值得学者们关注的史料价值呢?所以面对家史,连普通人包括我们中小学教师也会觉得不屑一顾,不值一评。问问身边的孩子们,有几个说得出自己祖父母的名字(祖父母以上就别提了),有谁知道自己的家族来历,有谁知道自己家族历史上祖父相传的治家信条。
  每个家庭都有一部家史,不管是平民百姓,升斗小民,还是高门大族,显赫门第。当然,有的家史很简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往事波澜不惊,平淡如水;有的则很曲折很丰富,有声名赫赫的大人物或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有的人家起自寒微,祖先们开榛辟莽,艰苦创业,到如今扬眉吐气,彻底“翻身得解放”;有的人家也许刚好走了一条相反的路,遭到什么变故而中道败落。兴旺之家其发家的过程定然是艰辛备尝,吃够了苦中苦,有很多值得子孙后代永远记住的东西;但即使是遭遇打击而一蹶不振的家庭,其间大起大落,世态炎凉,也一定有值得牢记的经验教训,如鲁迅所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中国人历来是非常看重家史的。
  远的不说,近现代的名人,如曾国藩、章太炎、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钱穆……都曾回忆过自己家庭的过去。读曾国藩的家书、胡适的《四十自述》、章太炎的《自订年谱》、陈独秀的《实庵自述》、钱穆的《八十忆双亲》,他们笔下的往事是那么那么湿润可亲,那是对祖先的缅怀和追忆——所谓“不忘本”是也。而他们笔下的苍凉之感,令人浩叹,往事虽如烟云,但刻在心灵深处的烙印,让人难以释怀;虽是述往、忆旧,其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生足迹与祖先遗训的对接和榫合。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这曾府八字家训虽然有为了押韵不免牵强之处,但大体看来确是很切实有用的。“书蔬鱼猪”在农业社会的农村家庭,其意义就不必说了,“早扫考宝”——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么(“诚修祭祀”如果去除迷信的成分,单从记住历史、记住祖先来说,还是有意义的)。
  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序言”中写道:“往事种种,迄今犹留脑际。拉杂书之,庶我兄弟四人之子孙,及留于大陆者,他年当能读及,亦使稍知祖德之一二。”
  蔡元培先生回忆自己的母亲:“质衣饰,克勤克俭,抚诸儿成立,每以‘自立’‘不依赖’勉之。”
  看得出来,在他们眼里,“家史”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怎么能轻视忽视,甚至弃之如敝屣呢?
  家史显然不属于正史,也不是稗官野史,但家史的神圣严肃,决非稗官野史可比,甚至还远远超过了正史,因为在家史中有祖宗的精神血脉。
  美国黑人作家鲍尔温说起自己的祖先有一段血泪控诉:“我的祖先,他们像骡子一样被拍卖,像马一样被饲养,……我必须牢记,我必须赎罪,我不能让其付诸东流,我生存于此的惟一理由是忍受见证的痛苦。”当我读到这样沉痛的句子,我的心不由得一阵阵悸痛。对一个黑人来说,一部家史就是一部民族史的缩影。
  我们的祖先没有这样屈辱的遭遇,我们的家史也许不能反映沉重、复杂、生动的民族史,但如果因此就轻视家史的历史分量,对学者来说,就说明一个“脚不着地的知识分子”,永远站在民间历史和民间文化的对立面;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就是“忘了祖宗”、“忘了根本”。
  当我们向孩子们述说家史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大可不必像阿Q那样——“我们那时,比你阔多了”。在孩子面前呈现历史,显然不能仅仅是事实的陈述,这里有一个“怎样谈怎样看”的问题。
  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家史是“祖先的历史”,是“他们的历史”。作为家长,我们一方面要述说“他们的历史”,一方面要让孩子们的心灵与“他们的历史”进行碰撞。
  唐浩明在评点曾国藩家书时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人类的文化乃人类祖祖辈辈一代代人成果的积淀,前人的成就常给后人以启示、借鉴,或留下一个粗坯;前人的开端常要靠后人来扩大、提高。
  祖先离我们太遥远了,尤其对现今的孩子来说,祖先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存信念,已经陌生得无法辨认。但祖先的遗训里肯定有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东西,正如我们无法割断与祖宗的血缘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割裂与祖先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
  先祖们的生活太单调、太艰难了。他们以耕读为本,勤俭持家,不敢浪费一粒粮食;他们敬畏上天和一切神祗,虔诚地祀奉宗庙;他们敬惜字纸;他们善待一切生灵;他们痛恨赌博,认为赌博是万恶之源;他们嗜酒,但决不滥饮;他们很有责任感,男人主外,女人主内;他们虽然很低贱,但决不苟且;他们不讲卫生;他们言语粗鲁,但行动却很讲礼节;他们相信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给孩子们讲家史,不仅仅是让他们了解祖先的生活和生存状况,还要让他们了解祖先的精神状况,进而获得对祖先的认同和对自己的认同。——事实上,只有认同了祖先,才能真正认同自己今天的身份,并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准确的把握。我一直认为,讲家史是让孩子与自己的先祖对话的一种方式,这种对话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无法进行和难以传达的意义提携出来,让孩子获得一张家族“通行证”,有了这张特殊的“通行证”,他就不会在现代社会灯红酒绿的喧嚣中和眼花缭乱的诱惑中迷失自己。
  

完成时间:2007.12.19 14:29:0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