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在路上

写作者:胡杨林边的看客     日记本: 幸福依然在路上

日期:2007年12月04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625

  
  
  慢慢习惯于将自己的一切集于单元房或是更大一点的像别墅这样独立、功能齐全又相对舒服的环境中。我开始安逸,习惯,自然却又理直气壮地安置自己经验。呼吸着循环流动于自己空间里的空气,倒也舒服。
  偶尔开窗眺望,也觉得外界的景色赏心悦目,也会感叹自然大千之美。只是站着,不曾挪步,跨过将自然与独立空间隔开的这扇门。
  以上曾被定义为自己的今生。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一群由西海岸向东海岸进发,一路上“胡作非为”,又特立独行,也给美国那座大厦带来阵阵“骚乱”的人群,如今大都尘埃落定。现在能看到的,是那骚乱后的大厦的某些特征。
  
  斯坦福大学的Philip.G .Zimbardo在给一体书作的序言中说道:“社会环境不是激进行为主义者外在的刺激变量,但同样可以解释我们创造和传承给别人的现实和抽象意义。”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今日的一个电子版面的内容:
  
  译文出版社与《中国青年报》、《新闻晨报》、“新浪网”联合举办
  “在路上的故事”主题征文
  
  2007-12-04
  
  
   最鲜明的立场
   最坚定的流浪
   最激情的自由
   最纯洁的反叛
  
   高声说出你的那些在路上的故事
  
   50年前,杰克•凯鲁亚克写下了被奉为圣经一般的《在路上》,他笔下的人物,直接被人们定义为“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50年后,《在路上》引发的精神力量,让老去的一代怀念当初的激情,让正处盛年的中坚一代艳羡那一份自由的刺激,让精力旺盛的年轻一代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体验与父辈共通的那种反叛与迷惘。
   凯鲁亚克和他的伙伴们,用《在路上》来“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的眼光,让整个世界多了一种颓废又充满力量,叛逆得只能用圣洁来形容的独特文化与精神。
   对每个人来说,每一次阅读《在路上》,都必然会产生独特而值得深思的感触:炙热的激情,放肆的冲动,或者迷惘的生命。
   上海译文出版社与《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新闻晨报》、“新浪网”联合举办征文活动。无论《在路上》带给你的是哪一种心境,还是你用哪一种眼光去看《在路上》,只要有感悟,只要有故事,就请写下来,告诉我们,告诉大家,与每一个喜欢《在路上》,喜欢《在路上》所承载的精神的人,共享那原本只属于你的世界。
   征文要求:
   1.活动参与对象不限,文章体裁、形式不限,字数不限,欢迎文图结合的方式。
   2.以“我在路上的故事”为主题,内容可以为讨论凯鲁亚克等垮掉派作家的作品、经历、文化特征等。
   3.投稿方式:
   邮寄至:上海福建中路193号1701室 邮编:200001 或发送Email 至:zailushang@yiwen.com.cn
   4.征文时间:2007年12月3日~ 2008年2月3日。
   5.评选办法:由合作媒体、出版社的相关编辑,本着公正、专业的原则对稿件进行评选。
   6.奖励办法:对优秀作品的作者,我们将赠送凯鲁亚克、戴维•洛奇、米兰•昆德拉等图书作为奖品,并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网站、论坛及合作报纸、网站上刊登发表。
  
  
  

完成时间:2007.12.04 12:47:31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