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精灵*宝贝

写作者:皖客308     日记本: 岁月无痕

日期:2007年11月10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62

  另一种导入是借助课件的引领,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也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同是《都市精灵》一课,课前轻松的音乐中伴着啾啾的鸟鸣声,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切合本文主题,又加上在音乐伴奏下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来结束新课,安排可谓煞费苦心。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的导入课件中展示的是作者金波的诗句,这些诗句也是围绕主题设计的,也是为课中学生把课文的某几段改成诗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另一位老师执教这课时的开篇课件就引用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经典话语:“每一个早晨都是一次愉快的邀请!”老师随机启发学生:“假如蒙上你的双眼,你会看到或感觉到什么?”引入新课就水到渠成了。课要有头有尾,结尾的课件变成了白朗宁的诗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被爱”。我也是幸福的,因为我终于欣赏到语文课堂中的诗情画意。执教《七颗钻石》的巢湖老师想到了韦唯的《爱的奉献》,这首经典老歌十几年前风靡一时,老师让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我发现多数学生不会唱,他们耳中整天飘荡的是某某明星吐字不清的《双节棍》等等歌曲,又怎么顾得上这首老歌呢?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月前听同行的《老王》(作者杨绛)的课前和课尾都是学生齐唱《爱的奉献》,新课改有人戏谑为“大家一起来”,现在变成了“大家一起唱”。本课的结尾展示的是老师的夫子自道:“我可以没有财富,但我不能没有爱心。”确实精辟。有趣的是三位女教师同一上午执教同一课《女娲造人》,其中的两位都捕捉了时代的脉搏,新课的导入都出现了“嫦娥一号”的发射,只不过安大附中的老师由嫦娥引入了神话的概念,很自然的进入“女娲造人”的天地。而另一位老师的电子遥控笔吸引了我,随身携带,随时操作,节约了在电脑前跑前跑后的时间,也使多媒体课的衔接更紧密,更增加了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这也是我以前一直思考的一个难题。第三位老师大胆的使用了视频“开天辟地”,为什么说大胆呢?因为开篇如此,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保集中。为了出新,执教《山市》的老师开篇出示了一则学习口号:“还学习一片自主的天空,给心灵一份创新的喜悦。”然后让学生齐读。我觉得这个口号好像不是写给学生的,而是向评委示意的:“我的地盘(课堂)我做主”。紧接着展示的两幅海市蜃楼图才算言归正传。我听到的23节课,有一位最年轻的女老师陈亮执教《寓言四则》,课件导入语是对寓言的解说,“寓言是一个魔袋,我们打开每一个魔袋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珍宝。”课中有一个环节是“快乐地想”:你能从“魔袋”中取出更多的“宝贝”吗?学生思考的奖赏就是他们都拥有了更多的“宝贝”,从而激发了学生多角度研读文本,发散思维得到发展。这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中惜春的话:“我人虽年轻,可我的话不年轻。”应该说这是一堂师生都收获到“宝贝”的好课。
  

完成时间:2007.11.10 21:52:36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