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通知,各办公室要拟一条体现本组特色的标语,语文办公室一致公认——“咬文嚼字”,结果被学校枪毙,换成了马克思的名言。这一拟一换的,似乎没大碍,可天机就在里面:那咬文嚼字虽是实质,而现在要的是形式!
在此精神的贯彻下,语文办公室里的老鼠们,虽内斗的厉害,但形式依旧一片大好!
L是本故事的目击者也是本故事的参与者,他不是大老鼠,但也不是小老鼠,作为中庸者,他的视线相对的全面,评人判事也相对的中肯。
电影电视为了宣传的需要,老师们的形象往往是高大的,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那种,是深夜里老师窗前改卷的那种,是可以没家没孩子不能没学生的那种,是带病坚持最好是倒在讲台的那种……
钱钟书、叶圣陶作品里所塑造的那些被文学史称为“灰色知识分子”的委琐的老师,
在改革开放的光辉照耀下,是不是成“彩色”的了呢?L将用自己的眼睛告诉感兴趣的人们。故事就从这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