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演绎的是从东汉末年至晋朝初年的历史风云,时间跨度近100年.其间,烽火狼烟,群雄并起,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公贵族,皆扯旗拔刀,逐鹿神州.然成败生死各殊,究其原因,性格占了很大的比例,罗贯中所着重描述的几个人,基本上都有其致命的弱点.
袁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割据淮南,其军事实力在当时也算得上首屈一指,但是却没打过几个胜仗,只因用几千兵马从孙策手上换到一块玉玺,又自恃兵多粮足,便迫不及待地称起皇帝来,却不知道自己犯了天下之大不韪,不到2年便被曹操所灭.
吕布,见利忘义,刚愎自用."三英战吕布",其实最该露脸的不是刘关张,而是吕布.在三国中,关羽和张飞的身手勇力都是数一数二的,吕布却一人独当二员虎将而不落下风,后来刘备也掣双股剑来战,吕布才"双拳难敌六手",虽然落败,吕布仍然不愧为勇贯三国的人物.然而勇则勇矣,其人品却极其低下,初认丁原作义父,被董卓以赤兔马收买,使其杀丁原而反;既而认董卓作义父,又被王允以美女貂禅迷惑,于是又杀董卓.前后认了两个干爹,都被他亲手杀害了,所以张飞才叫他"三家姓".后来与曹操作战,胜了几仗后就骄傲自满,常说的一句话是"纵有埋伏,我又何惧哉",遂刚愎自用,不听谋臣良策.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在白门楼被亲信所抓.
袁绍,色厉胆薄,谋而无断;作为当时最大的军事集团,袁绍原本可以收复中原,平定天下,然而,却处处留下败着,一步一步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局势.尚未出兵,便因不喜欢谋臣沮授的谏言而将其收监,自绝膀臂.出兵后,许攸献策趁曹操将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官渡,劝袁绍分一支军直捣许昌,这一着正中曹操要害,然而袁绍却不肯用之,又听信谗言将许攸贬谪,这才有了许攸投曹献计,大破袁绍的事情.
曹操,多疑.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有胆有谋的人.开始的时候,他连一兵一卒都没有,因黄巾之乱才在乡里募集兵勇,其他人都是越打越弱,而曹操却越打越强,继而又借天子借兵讨贼的名义霸占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不论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还是千里奔袭平定乌桓,都是凭借其过人的谋略和胆识完成的军事杰作.但是因为疑心病太重,被诸葛亮用疑兵之计戏耍过几次.后来头痛,名医华佗说可以用开颅手术将其治好,但是曹操疑心华佗是来害他的,死活不肯让其医治,并将华佗杀害了,最后自己也痛死了.
刘备,过于仁义.很多人说刘备是假仁义,我觉得不能同意.从一系列事情来看,这种仁义是不太可能做作不出来的.要知道,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陶谦三让徐州,刘备都不肯接受,后来是陶谦死后,徐州无主,在满城官员百姓的哀求下,才勉强上任.接着刘备接连被吕布和曹操击溃,和关张兄弟失散,曹操恩威并施,欲收关羽,而关羽却不为所动,最后不顾生命危险,过五关斩六将,千里来寻刘备,可见刘备之人品和魅力;在荆州的时候,部下都劝刘备夺印自领荆州牧,而刘备再一次表示宁肯失去机会也不想做违背良心的事;接着荆州被曹操攻占,刘备领着治下的数十万百姓奔逃,每日只行数里,虽被曹操穷追猛打,差点失去儿子,刘备却仍然没有将百姓弃之不顾;再后来谋臣又屡劝其伏杀刘璋,占据西川,刘备皆因不忍"谋害同宗兄弟"而拒绝,最后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像刘备这样仁义的人,其实是不适合搞政治的,大凡政治上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是外王内圣,不会因为一些小仁义而坐失机会.后来发生的一件大事更是验证了这一点,刘备在闻知关羽被孙权杀害以后,又气又恨,便不顾诸葛亮"连吴抗魏"的规劝,自统雄兵百万,来东吴报仇,一心只要给义弟报仇,更不许东吴割地请合,结果却被陆逊火烧连营,至此元气大伤.纵观整个<三国>中的刘备,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受着"仁义"二字的束缚.
<三国>中还有几个人物,也是性格鲜明的,让人觉得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