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浅谈徐志摩与其诗以及当代诗歌的发展( 转 载)

写作者:残文     日记本: 随心所欲

日期:2007年10月0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99

  浅谈徐志摩与其诗以及当代诗歌的发展
   ( 转 载)
  
   > 谈到新诗,就不能不谈徐志摩,谈徐志摩,就不能不谈他的诗。
   > 徐志摩,1897年1月5日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之家。自幼天资聪明。名章序,初字栖森,后改字志摩。1900年入私塾,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春,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1917年再赴北京大学,1918年复赴美留学,1920年入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历任北大,清华,平民大学教授,发起文学社团“新月社”,创办《现代评伦》,主编《晨报》副刊,《新月》月刊。1926年秋与陆小曼结婚,移居上海。1930年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
   >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也是非常有成就的散文大家,由于郭沫若等人倡导的新诗,以直白、质朴的风格为诗坛带来一股新的活力,但初期的新诗在形式上过于散漫。为此徐志摩、闻一多领导了新诗的“创格”运动,着意于新诗的诗艺追求,使新诗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处于独立的佳境。徐志摩就是这一“创格”运动的忠实的实践者,开创了中国新诗规律化的新格局,被后人称为中国新诗的诗魂。
   > 他的诗,总有许多掷地有声的呐喊,令人惊醒,让人奋进。他有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和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他的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别人的赞赏与尊敬,他对爱情的执著和追求,至今还被传为文坛上的风流佳话。
   > 徐志摩不但是爱情上的“情种”,在也是个政治上“赤子”,他的诗揭露了社会腐朽与黑暗,表达资产阶段文人的人道主义情怀。胡适说徐志摩和人生观里所追求的: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作为资产阶级文人,徐志摩在短暂的人生中,既表现也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与浪漫,同时也流露出理想主义者的幼稚与可笑。
   > 诗人大多有“恋月”情结,徐志摩也不例外,月亮作为美与爱情的象征,在诗人心目中成为永远的精神寄托。诗人在许多首诗中写了月的美与纯洁,以及对月的喃喃私语。他的诗风格迥异,储平安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写道:“内涵是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但有时候他在写诗的过程太注重了外表之美,形式上是美,却忽略了人生的内涵。使他的诗有时进入了虚幻与颓废的境界。
   > 做为散文家的徐志摩,其散文成就不亚于诗歌。他以华丽的夸饰的风格而独领风骚,无论抒情,还是叙事,他总是不惜笔墨,反复铺垫,从而刻划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 徐志摩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颗五星,在中国新诗史上,他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活跃于中外文化界,为中国的新文学、新文化的开创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难怪这位英年早逝诗人的耗传来,震惊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他以纯真的热情,热烈的生命理想在世间高歌自由、仁厚、美丽的人生。对旧中国的社会现象,对西方资本主义扭曲变态的文明,展开了最猛烈的抨击,他的诗文,透放着鲜活理想的灵光。在窒息人生心灵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生活的腐土上闪亮,他倡导中国人在无生气的生命重负下,扫除外在社会与内在灵魂的一切毒素,去寻求和创造灵性自觉,坚强振奋,尽责尽力,欢快舒展的新生活。
   > 沈从立曾称赞徐志摩:“他那种洒脱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的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尊敬他,这些人一会把那种美丽的人格移植到本人的行为上来。”足见他人生的魅力所在。
   > 徐志摩虽然长逝,但他对人世的深切的关爱,对人生严格不苟的审视,对人的灵魂的深入剖着,对生活的方法意义和价值提出了深含哲理的追求。
   > 我读徐志摩的诗比较早,那是上中学的年代,在朋友借了一本,且认真的读完。就我当时的认识水平及欣赏能力,客观地说他的诗参差不齐,好坏不一,大多是由感而发。他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和诗歌的主张,很大部分是纯艺术的追求和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我不能不承认他的诗歌富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会让读者惊叹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之细致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惊叹诗人构思的巧妙和高度和艺术表达能力,惊叹诗人精深的绘画艺术修养和音乐的造诣。
   > 他前期的创作,青春活力与诗艺才华互相交融,活泼乐观。《雪花的快乐》就是很为人称道的一首。
   > 此诗以雪花比喻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在艺术构思上和诗意想像上富有创造性,诗人发挥了强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艺术想像。这首诗有几点值得一提:其一此诗以现代汉语为基础,显得自然流淌。其二此诗是一首典型的新格律诗。其三此诗在押韵上很是别致。朱湘在评论徐志摩的诗时说:全体诗中最完整的就是《雪的快乐》,最重要的是通过此诗领悟了诗人热烈的浪漫主义情思。
   > 《再别康桥》是诗人最重要的代表作,其内容而言,没什么重要的东西,无非是表达一种平常的离别伤感之情,只所以成功离不开诗本身的艺术之美和诗意之美。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如整诗诗行的长短,构成一种舒缓有致的声调,而开头与结尾的呼应,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 诗的中间部分犹如一幅色彩绚丽的康河画卷,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流露出诗人依恋的难舍之情。中间“寻梦”的过程,其实是写回忆过去的美好往事,这一节与前面纯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同,它的动作到过程的调了更为畅快,情绪更加热烈。这正是诗的一个高潮之处,设想到作者在高潮刚刚开始的时候,笔锋一转,来了一个转折:“但我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保持康桥宁静的环境,在诗人的眼里太重要了,再没有比沉默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 诗人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这样写:“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是我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憾动的黄昏,没有遮挡的田野,独自斜依在软草上,看第一颗大星在天边出现。”徐志摩赞同闻一多于诗歌的美(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再别康桥》可以说是实践三美的一个典型范例。此诗通篇押韵,逐节换韵,每行字数不多,且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对康桥景点的描写细致,体现了绘画之美。独特的诗行排列,体现了建筑之美。
   > 徐志摩把自己对生命的信仰与理想贯穿了他的整个生活。他个人对自由以及美好的爱情生活的追求,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在摆脱父母包办的婚姻后,和有夫之妇陆小曼相爱并结婚,俩个人之间的一些不和谐,陆小曼的移情别恋等等。终使诗人理想幸福的爱情趋于破灭,在他内心的深处,始终暗恋一个才女,且难以自拔。
   > 他的思想也因局限性,而不能找到解放人类的道路,虚幻美好的理想,在黑暗的现实生活不得不处处碰壁,引起他深深地颓唐和苦闷。
   > 徐志摩的理想,他的灵魂以及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只能是镜花水月,仿佛天空中一美丽的彩虹,高挂于天空,感动世人之后,连他的生命一起,飘然而去,与世俗是无缘份的,“万种风情无地着,留于人间一卷诗”。一切好象是命运的刻意安排。
   > 我们曾经历过诗歌的繁荣年代,我们曾被一大批诗人感动过。那个时候,我们把诗看得那么宝贵,那么圣洁,甚至有人为诗歌不惜献出了生命,而现在呢,你看看一些大的诗刊,一首首,一行行,我们看也看不懂,弄也弄不懂,听也听不懂的文字,如果再象网络上注册了就是诗人,整了几句就是诗歌的话,那么诗歌和贴在电线杆子上的广告、写在厕所墙上的笑话有什么区别。
   > 写诗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看诗的人却越来越少,或许你会问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诗歌在沦落的同时也远离了生活。没有了韵律,没有节奏,有的是对着山水拼了命的空喊,既没有内容,更没有思想,仿佛连生活里最起码最真实的感动也丢掉了。变成分行的散文、小说、杂文、说明文,如果一首作者本人都无法感动,何来感动别人之说。现在还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被人为“下半身诗歌文学”,满篇的污言秽语,却被一些人认为真实、表达强烈、有内涵、我就不明白了——黄色小说也能成为诗歌。看样子文坛上确实该扫黄的打非了。
   > 徐志摩先生说过:诗人是天生的。没有一所学校敢说他培养出来就是诗人。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诗坛上无论是诗人,还是诗歌,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说这龙蛇混杂的诗坛,经历一次狂风、暴雨般的摧打,看还有几个人能坚持住诗人的本质。
   > 我们需要诗歌,我们要的是好的诗歌,我们需要诗人,我们要的是好诗人,只有诗离生活最近。你不要把诗歌作为一种阶梯,而达到某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你也不要把诗歌当成你生活的手段,我们爱诗,我们才写诗,诗应该是干净的。
   > 曾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但不知道是谁讲的了:“谁能测出刀锋到玫瑰的距离,唯有诗歌,在这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年代,谢谢你依然为诗歌摇旗呐喊”。我也把这句话转赠给:曾经写诗,现在写诗,以后写诗的人。当然只是对真正的诗人而言。
   > 新诗代替了古诗,就象自行车代替了轿子。古诗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一枚鲜红的果实,而新诗就是一朵刚刚绽放花朵,老的还芳香残留,新的即将怒放。
   > 就写作而言,象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一样,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必然的选择,现在的在诗人不可能一味的去写古诗,但我们同样不能忘本,我们应该继承一些好的东西,我觉得新诗应该是古诗的一种延续,我们应该保留诗歌的美与节奏以及韵律。
   > 诗歌,诗歌,就是诗与歌的完美结合,中国最早的诗,就是要拿来唱的,如果诗不能读,不能诵,还叫诗歌吗?
   > 当然我也不赞同非把诗歌写成什么样的统一格式,那同样会限制诗歌文字的自由,和诗人心灵的自由,但是当代诗坛,不由不叫人感叹,这样的大赛,那样的精选,到头来还是一样的货色,我也不是否定所有的人的作品,但大多是鱼目混珠。
   > 悲哀啊!泱泱中华,诗歌净土!
   > 徐志摩曾在《未来派的诗》中这样写:诗无非是由内感而发出,使人沉醉,自己也沉醉。能把泥水般的经验化成酒,才是诗歌的功用。千变万化,神妙莫测,极自然的写出,极不连贯,这便是未来派诗人的精神。
   > 可以看出徐志摩写作不仅仅是闭门造车,他对其它的诗歌写作格式也有较深的认识与理解。要写出好的诗,不能一味的去修辞,而需要内心的感悟。对待写作的对象,无论是事还是物,都应该有新的见解,想办法看透其本质的东西,再让其活起来,充满思想,这才是写诗的境界。
   > 诗歌是诗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诗人经历了生活的感动及生命的感悟后,心灵的花开出的果。象闪电一样转瞬即失。也象飞蛾扑火一样,从生命到死亡的距离中诠释片刻的真理与辉煌。
   > 我也写诗,但我不敢承认自己是个诗人,也不敢承认自己写的叫诗歌,有朋友评论,最多算是歌词。我一直把自己写的叫做“东西”,我们应该多学习,学习以前的东西,温故而知新吗,我们在前人的作品汲取营养,再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力量,然后更好的写作。徐志摩就是众多大师中杰出的一位。我们应该学会多读、多练、多感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诗歌这一文学中的奇芭,发扬光大,才能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多的好的作品。
   > 对于诗歌,我们靠的不仅仅是热情和喜欢,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无为与平谈,甚至是无知,只有勇敢的面对,才能虚心的接受。同样我们还应该有理解和信仰,因为我们脚下有五千年文化的土地。我们一定会让新诗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枝繁叶茂。
   > 徐志摩在《再剖》里这样写:“我恨的是这个时代的病像,什么都是病像:猜忌、诡诈、小巧、倾扎、挑拔残杀、互杀、自杀、忧愁、虚伪、肮脏。我不是医生,我不会治病,我就有一双手,趁它们灵活的时候,我想或许可以替这个时代打开几扇窗,多少让空气流通些……”,我不是医生,当然我也不是诗人,我在这里写了这么多,只能算给我们当代诗人们提个醒。
   > 今天我在这里谈徐志摩,不是为了倡导新诗的再一次运动。一是为了缅怀诗人;二是为了让诗人的人格及作品给我们思考或启发。
  
  

完成时间:2007.10.09 11:30:3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4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