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怎么做人-初读太上《感应篇》

写作者:鸣笛     日记本: 岁月的痕迹

日期:2007年08月2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1112

  有人说,科技愈发达,人心愈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愈堕落;心灵愈染污,治安愈败坏。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减少犯罪、自求多福、消灾免难,乃至如何才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息战争、天下太平呢?这些都是现代人最关心与忧心的问题。感同身受,想从古人的遗训中寻找要领。吃过晚饭,上网并翻开从北大购得的《国学》光碟,看起了太上《感应篇》。
  在北大听过老师讲过国学,提到过老子怎么写下《道德经》及其真谛。去年到吉林辽源访友,有幸上龙山的魁星楼听过道家弟子关于道教的讲解,回来一直有意拜读老子的《道德经》,却真没有认真钻研进去,道家感应说与佛法的业报说有何差别?似懂非懂,不得要领。于是又从太上《感应篇》读起,颇觉有益。
  对于如何做人,道教与佛教既有相合也有抗衡,不必论它,只有取其精华。《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其实作者尚无定论。《感应篇》起初是在《道藏》之中,自从宋朝真宗皇帝赐钱百万命令工匠刊刻,而后才大行于世,被称为“金章”。 读了《感应篇》之后,如醉忽醒,如梦忽觉,虽然不能完全赞同书中观点,但也不愧是劝勉世人的好书。
  既然看道家的书,得查阅太上老君的资料。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级神中的一位。生卒年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着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凡“匠”必祭拜老子为祖师爷,如:铁匠、煤窑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等皆是。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据说在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道德经》在国外最受欢迎。《道德经》中所说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好多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但大意基本相同。虽然「道」的意思比较难明白,但我们可以把「道」的意思理解成「自然」。反正人应该顺其道而行。
  释宗净概括说道:《感应篇》仅约1200余字,以开头的“祸福无门,为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十六字为纲,接着述说人如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余条善行,一百多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要求人们“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声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它特别强调“立善多端,莫先忠孝”,成仙证道的根基就在于此。它将道家的方术和戒律贯穿于道德修养之中,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批判,使人从一念处下功夫。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天必降福,行恶天必降祸作结。全篇主要宣扬天人相感,因果报应思想,既有儒家伦理规范,又有佛教、道教的宗教信条。
  释宗净解释:《感应篇》的中心思想就是感应说,什么是感应呢?《太上感应篇直讲》说:“感,是感动;应,是报应。言人以善恶感动,天必有祸福报应。”的确,《感应篇》整篇思想都是劝人行善止恶,因为人的善恶行为必能感动天地之神,而天地之神根据人的善恶行为给予祸福报应,这就是《感应篇》的感应说。显然,这是汉儒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思想的末流,明显不同于佛教的业报说。佛教认为,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发之于身体语言的善恶诸造作,皆名为业;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又称业因;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业报。业有善、恶、无记三性,善业能招致善果,恶业能招致恶果,无记业既不是善又不是恶,故不感果。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感应说与业报说的差异:1、善恶的标准不同;2、有无“轮回”观;3、鬼神观不同;4、是否缘起论;5、是否趣向解脱;6、是否自作自受。
  那么,按照佛家的说法,《感应篇》是一篇世间劝善之文,却是非佛法。
  (8、29;7:46;06:34;132,1098hebeichengde9329)

完成时间:2007.08.30 00:05:4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3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