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慈善的人只会执著于自身的捐,自己捐出去了就快乐了,不会过分介意受捐者说不说谢谢。”但是,受助者应该知恩感恩,有所反应。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近日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取消了这5名贫困大学生继续受助的资格。(8月22日《楚天都市报》)
在一个健康的慈善生态中,受助者不会如此缺乏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不用涌泉相报,但起码得说声谢谢,这不仅是表达对助人者的谢意,更是表达一种对公序良俗的尊重,公众的慈善热情需要这种感恩意识的滋养。捐助者应能充分宽容和体贴这种贫者的弱点,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理直气壮地“讨谢”。一个真正慈善的人只会执著于自身的捐,自己捐出去了就快乐了,不会过分介意受捐者说不说谢谢。
受助者心安理得地不感恩,捐助者得理不饶人地追讨感恩——这个现实说明我们的慈善品质很低,慈善生态相当脆弱,许多受助者、捐助者都不能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慈善。出现这个尴尬的局面,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健康的慈善生态。
慈善生态为何如此脆弱呢?我想问题出在社会的爱心和慈善被过度开发上。一个社会,民间慈善救助的能力其实非常有限,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和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太多的苦难需要社会的救助和慈善的关怀——孩子缺钱上不了大学,穷人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哪里发生了什么灾难……各种不同部门组织的捐助活动会纷至沓来,这导致了社会爱心被过度开发。
这种对慈善的过度开发,首先造成了受助者感恩意识的渐弱。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报恩意识,但随着“有困难去吁捐”的常态化和自然化,受助人觉得自己贫困而受救助,理所当然,自己穷别人应有责任捐助自己,用不着说什么谢谢。
过度开发的另一后果是,很多捐助行为是被人强制的、被道德绑架的,当其成为一种道德负担时,捐助人的心态就会失去平衡,就会想着精神补偿之类,就会斤斤计较地把受助者说不说谢谢放在心上,得理不饶人地利用捐助者的道德优势。
慈善事业本来就非常脆弱,道德风险也非常高,当一个社会的慈善被过度开发的时候,慈善的生态就更脆弱了,于是就有了在湖北襄樊发生的这个尴尬结果。
来源:西部在线 >> 西部晨风 >> 晨风三版2007年8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