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立”起来的数字

写作者:三余堂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7年08月2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95

  “立”起来的数字
  ——洞口教育巡礼之三
  
  保持教育的持久活力离不开经费的强力支撑。这是洞口县委县政府的鲜明共识。雪峰山下的洞口县,是一个典型的山丘型农业大县,经济并不很发达,80多万人口,年财政收入2006年才达到1.78亿元。多年来,洞口县坚持县管教育经费,建立和完善了中小学“保工资、保入学、保安全、保运转”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06年,洞口县财政经常性收入8252万元,比2005年增长21.6%,当年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16273万元,较2005年增加4850万元,增长比例高达42.46%,教育财政拨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86个百分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2005年为1114元,2006年为1622元,增长比例为45.6%;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2005年为154元,2006年为191元,增长24%;200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16420万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的35.03%,与2005年相比,支出增加4838万元,支出比例提高了0.24个百分点。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数字又是最有说服力的。透过这一组数字,我们看到了洞口县委县政府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
  让这些数字“立”起来,我们还发现了洞口人很多真实且生动的重教故事。
  
  “教育发展肯定会面临不少困难,我们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
  
  对教育来说,钱是怎么来的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如何用好这些钱。
  洞口教育这几年有几个大动作非常抢眼:洞口一中的扩建,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正是这一套组合拳打得漂亮,让洞口教育生动地“亮”了起来。
  县委书记赵青云说过这样的话:“教育发展肯定会遇到困难,我们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
  “普九”以后,教育如何发展?大趋势是内涵发展、优质发展,这其实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县里的设想是集中资金、握紧拳头,搞几个大项目。
  现在洞口四中担任校长的周国清,原来是洞口一中主管基建和后勤的副校长,他清楚地记得一中扩建过程的艰难和曲折。
  一中的扩建规划是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的。当时一中的领导班子可说是亦喜亦忧,喜的是县里给了这么好的机会,忧的是经费非常困难,学校本身负债300多万元,要大规模搞基建,钱从何来?在顾虑重重之中,他们向县里报了一个征地十多亩的计划。
  没想到县里对这个计划很不满意,批评一中人目光短浅,胆子太小。
  县里的规划:征地200亩,建一个新校区。
  为了一中扩建,县里出台了几项特殊政策,一是划拨土地,200地按3万元每亩县里给了一中600万元,因为是城区开发地带,按市值算,这块地至少值2个亿;二是有关一中建设的税费全部减免,仅此一项就让不少开发商眼红得不行;三是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部给一中,这项费用每年可收100万,已连续征收了6年。
  周国清说,当时县里还专门给了一中一个赚钱的项目——把城区一块开发用地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一中。这块地约23亩,给一中的是成本价200元每平方米。一中把这块地一“开发”,净赚几百万不算,还解决了98套教师住房。
  为了这块地,县委书记赵清云光协调会就开了好几次,与其他开发商协调,与拆迁户协调。这些关系,靠一中可以说无法解决,县委书记出面,很多事情才真正迎刃而解。
  事实上,一中的扩建过程,县委县政府一直在唱主角,一中反而成了配角。建设指挥部的指挥长是县委副书记担任,所有经费运作不需一中过问,由指挥部协调,一中只要管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一中的扩建工程总共投入超过8000万元,其中县财政拨款就有1500万元。
  一中的扩建是洞口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一个“窗口”。除了一中,县里投入1050万元,征地60亩扩建了城关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全县共扩建学校29所,校园扩容面积达450多亩。
  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也是两块难啃的骨头。
  仅2005年和2006年,洞口县完成中小学危改项目39个,总投资超过1400万元,完成危房改造面积达34000平方米,基本消灭了D级危房;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14个,完成建筑面积12890平方米,总投资749万元,受益学生达12159人。
  对这两项工程,黎仁寅县长多次主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减免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只收工本费,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这些优惠政策,减免费用逾百万元。
  
  “消赤减债,跨越另一个高峰”
  
  对于“家底”不算雄厚的县来说,怎么用钱常常是领导头痛的问题。
  教育的巨大支出,在很多不发达地区被看作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过去,洞口有人就说过教育局是第二财政局,因为教育支出占去了财政的一大半。
  洞口虽然经济很落后,可是国家对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他们却享受不到,因为他们头上没有一顶贫困的帽子。所以,无论哪一方面的支出必须他们自己解决。
  消化“普九”债务,曾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普九”期间,全县大规模兴学建校,各中小学校为此都欠下了大笔的基建债务。
  学校负债运行,举步维艰,且不说那些基建老板成天追着校长讨债,让校长们苦不堪言,有时一个基建老板威胁锁校门,更让学校陷于恐慌的地步。尤有甚者,学校没有了活动经费,仅有的一点节余都用来还债了,很多学校只能“数米度日”,连买基本的办公用品的钱都没有了,根本谈不上发放教师奖金,或是搞现代化建设。
  “消化普九债务,政府必须担起责任,决不能让学校‘戴着镣铐跳舞’。”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坚定的回应。他们把为教育消赤减债看作是“普九”以后的再一次跨越,“如果说当年普九我们登上了一个高峰,那么,今天为教育消化债务,就是跨越另一个高峰。”县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县里组织财政、审计、教育三家从调查摸底着手,将近2000万元教育债务从学校剥离,挂账停息,纳入了政府消赤减债规划,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还债计划,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还债,逐步化解了全县农村中小学历年来的基建欠款。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他们把还债和发展结合起来,没有因为还债而忽视了学校的发展。
  县教育局副局长雷建龙介绍说,每年教育局都要深入到各学校,看学校需要搞什么项目,这个项目的规模有多大,需投入多少,工期大约多长。然后教育局报一个建设计划给县政府。县政府批准立项后,由财政直接拨款到项目。
  立项、监督、验收、结算,教育局有严格的管理,避免了发生新的债务。
  雷建龙说,这两年,县已批准立项的工程近40个,县财政为此投入了将近1500万元。
  在县里的带动下,广大村民支教重教的热情持续不减。水东乡杨万村村委会将拍卖村企业办所得和发动群众捐资的32。9万元,扩建了乡中心小学;黄桥乡正山村,花24万元为村小征地5亩,建了九间崭新的教学楼;岩山乡中心小学一直没有操场,去年,学校周边五个村每村拿出1。5亩地给学校,现在学校有了新操场,还建了漂亮的围墙。
  
  “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
  
  在财政状况并不很好的洞口,要保证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教育局计财股负责人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县里财政困难,连教师工资也保不住了,不得已,从中小学学杂费中统筹平调了1680万元。这当然不是很妥当的做法,好比“剜肉补疮”。
  当然,这一切早已成为过去。几年前县里取消了平调,当年县财政还拿出800万元给教师发奖金。如今,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给教师发资金发福利,已成为县里的惯例。
  计财股的同志说,教师政策性福利待遇与党政干部做到了一视同仁,教师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均列入了县财政预算。
  去年7月至12月,全县教师增加工资,这几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同样提高,仅这一块就增加了640万元,连同教师增资的1681万元,县财政为此一下子增加了2300多万元。虽然财政紧张,但县里一分钱也没有拖欠,增资部分在今年元月已率先发放到位。
  再说医保,保金是工资的6%,县里各科局机关干部,财政只承担1%,其余5%自筹。而教师的6%县财政全部承担了,就此一项,往年县里每年要拿215万元,教师增资后,今年要拿510万元。
  教育局尹柏青局长说,县里两位主要领导赵书记和黎县长对教育有很深的感情,他们懂教育,也爱教育。尹局长说,赵书记在去年底和今年初,曾两次召集财政局长和教育局长去他家里,专门算教育账,看看教育还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每次算账都算到了晚上八九点钟,连饭都没吃,算完账就吃个盒饭。县里每年用于奖励优秀教师的资金就达几十万元。每年教师节,书记和县长都要去各学校看一看,慰问看望教师,给教师发节日慰问金。赵书记说:“县里还不很富裕,但再苦不能苦教师,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
  如此重教的书记和县长,为全县干部尊师重教树立了榜样。罗溪瑶族乡党委政府就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为在罗溪工作的每一位外乡教师每年补助山区工作津贴、交通费1200元。
  
  “搞好勤工俭学,增强教育自身造血功能”
  
  学校经费开支如果只是一味地向上伸手,等、靠、要,是决没有出路的,学校也不能很好地发展。如何开源节流,发展校园经济,增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这应该是每一个校长思考的问题。
  洞口的做法是,积极开展勤工俭学。
  洞口各中小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有项目,有措施,有成绩,有效益,有经验,已形成了鲜明的“洞口特色”,在省内外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洞口教育人对勤工俭学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他们思考的是,新的形势下,新的条件下,学校还要不要学生劳动基地,寄宿制学校为学生服务的配套工程怎样跟上来。于是,就有了学校的小菜园、小商店、理发室和洗衣房等。这些项目让学校尝到了甜头,他们进而思考,如何利用洞口农业大县、养猪大县的优势发展学校的种植、养殖、加工产业。于是就有了桔园、养猪场、魔芋豆腐等项目,不少学校已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经济,比如养猪,猪粪可以给桔园、菜园肥土,等等。现在,他们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勤工俭学改善学生生活,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局勤管站站长舒晗介绍了县里几个勤工俭学的典型。
  杨林乡中心小学,300多学生,十几个老师,他们加工的魔芋豆腐价廉物美,当地老百姓都去学校买豆腐,平时存栏生猪60~80头,一年创收六七万元。
  石江镇中心小学一亩多菜地,每年产的冬瓜就有近5000斤。
  花园镇中学,现有存栏生猪260头,养猪一项的收入每年就有25万元左右,今年肉价上涨,养猪收入可达40万元。
  这里又有一组生动的数字。
  近三年来,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的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450万元,用于扶助贫困生300万元(每年有三万名学生受惠),发放教师福利资金500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400万元。每年勤工俭学收入有700~800万元用于弥补教育经费不足。
  

完成时间:2007.08.26 22:52:5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