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我国宋朝著名词人秦观写的一首歌咏“七夕节”的词《鹊桥仙》,也是在我国民间传播很广的一首关于抒写爱情的诗。
相传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横亘夜空,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每年的阴历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汇聚银河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会。这个美丽的传说始于汉代,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七夕节。又因为传说中七仙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彩云般美丽的天衣,因此,七昔节又名七巧节和女儿节。
历史上关于七夕节的记载很多,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的记载。唐代韩鄂《岁华纪丽》卷三《风俗通》中写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这就写出了民间七月初七晚上牛郎、织女相会,喜鹊搭桥的传说。到了宋未元初之际,七夕乞巧活动则更为隆重,京城里还没有专卖乞巧活动的市场。宋朝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中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车马嗔咽。”足见七夕在古代的盛况。
七夕的民俗很多,“乞巧便是其中之一。七月初七的晚上,少女们对着月光穿针,这种针分为双孔、五孔、七孔、九孔等几种,少女们手拿丝线穿针,谁先穿过便是得巧。还有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曝晒。过一段时间后,空中的尘土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轻轻丢在水里,由于有薄膜的支撑,针就会浮在水面上。这时,再看水中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便是得巧。反之,若出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另外,七月初七晒书、晒衣是又一种民俗。这个时节,已过了夏季最潮湿季节,在阳光下晒书、晒衣,借日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除霉。历史上也有几则七夕节晒书、晒衣的趣闻轶事。《三国演义》中有段这样的故事:司马懿因当时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为求自保,司马懿在家里装疯。曹操派亲信令使暗中探查司马懿的真情,发现他于七夕节在家中晒书。令使回来以后,曹操得知司马懿在装疯,下令让其立即回京任职,司马懿知道晒书暴露了装疯,只得乖乖回朝。另一则晒书趣闻更耐人寻味: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人人晒书,只是郝隆跑到太阳底下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晒书。”实际上他是在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就是在晒书。至于其它一些有关于七夕节的民俗还有很多,如南方七月初七将绿豆、小豆、小麦浸于瓷碗,使其生攻其生芽,称为“泡巧”;还有如七月初七晚上夜阑人静时,童女在葡萄架下屏息静听牛郎、织女的对谈等也都极富情趣。
时至今日,七夕节更引起人们的重视。2006年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将七夕节列为我国六大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中以牛郎织女为形象代表的爱情观,强调婚姻自由而不屈从外力,重人格人品,蔑视权势财富,赞赏忠诚坚贞而非轻薄浮浪,赞扬勒俭持家而否定好逸浮华的精神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扬广大。(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