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聚然间,心莫名地沉似即将落雨的空气。
此刻,窗外的雨声听得很真切,才体味到天真的和我的心情一样。
踱步到阳台上,但闻得空气清新了许多,看看黑黑的天:“天,心下一场雨应该也和您一样,会让心变得澄清、空明的,是吗?”。
在微弱的光线下,看到吊在空中的那盆月季花开了,不由心喜:“没想到一天没来看您们,您们就悄悄地开花了!真美!真希望和您们一样自自然然地尽情开放!”。
转眼看着那盆我新近才从花房请回来的那株还不知名的植物,挺立在兰花钵中,滋润着丝丝随风漂洒的细雨,张开的藤蔓更显得俊逸、潇洒。能得遇它,也真是我的意外之喜。
想那天是五一休假的最后一天,我跑到花房去赏花,看到这株植物在小小的、干干的花盆里,圆圆的、小小的、绿绿的、滑滑的叶片在或向上或垂挂的藤条上茂盛地生长着,心下就分外惊奇,随即也就喜欢上它了。
此刻,我不由轻抚着它和它亲切地交谈着:“你现在一定感觉舒意些了吧,看你生长旺盛的样子,真希望我也能像您一样,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能顽强地生长着。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您能给我更多的希望和鼓励!”
回到屋里,打开电脑,首先打开播放器,点了一曲古筝高山流水,让自己的心和它共鸣着,开始欣赏一篇篇美文。读到一篇《古乐小谈》——说箫、谈埙、赏筝、读二胡,又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最近,在读老子的《道德经》,读的很艰。还没有读完。自以为,道、名、有、无,其文在于诠释存在于自然之中“道”的朴、淳、真体现如婴儿,又如母亲哺育万物,如水利万物而不争,在于告之人们应遵循自然之道,心如婴儿一般才能返朴归真。
然译文中颇多注释,是人带着人的观点,把它视为哲学、政治、甚至军事来认知。怎不偏颇。
道,乃天道自然之法,法存于自然之中,并非人所以为的道德之规范。
人们一方面从中能感悟到《道德经》是一本圣书,一方面却又用自己的世俗之心去看待、评价、揣摸遵循天道而行的老子。特别是看到一些悖论,真令人苦笑。
试问:《道德经》不正是老子自己遵循天道而行证悟的道法吗?你潜心阅读《道德经》不就是为了你能像老子那样明慧天道之理的明白人吗?为何又不愿像老子所说的道去做呢,否则何苦要费心读《道德经》呢?
如果不是抱着一颗单纯的心去悟,又怎么能悟道呢?正如“希言自然”。自然显现、表达的是无声的语言。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是以,当人的思维或心境达到空物一无之时,才能真正发挥人之作用。即是人如婴儿一般纯净无暇所见谓玄妙之门也。
自以为,当用心多读原文,悟之!悟之!悟之!
胡杨,亦是让我敬佩的树!就把这些一时的心境和不成熟的思絮落在这块幽静的地方生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