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一封家书——给我的手足兄弟

写作者:三余堂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7年07月2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79

  我的三位手足兄弟:
  
   收到这封信,你们一定很惊讶。我从来没给你们写过信,如今通讯方式这么发达,本来用不着写信。提笔写信,我实在是万分无奈,甚至感到笔下有些沉重。
  这封信写得比较长,我希望你们耐心看完。
   从老辈人口中,我听说,我们家早先称得上是诗礼之家,虽然算不得什么大户人家,但长幼尊卑,礼数周到,书、蔬、鱼、猪,堪称殷实,故而在当地,家族颇有声望——家声好。“家声”用如今的话说,就是“品牌”。品牌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一点,古人今人都很懂。
   何氏家声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是知礼,第二是敬老,第三是读书。我们的先人,不算远了,就从祖庾公算起,到家罗公、传棋公、继余公,无不是彬彬君子,读书明礼,人人敬仰的。
   这些事,说起来好像是老古董了,今天似乎不时兴了。问问周围的人,有几个记得自己祖父以上的名字,问问我们自己的子侄辈,谁能说出祖父曾祖父的名字。“忘了祖宗”,这好像是今天大多数人的通病。
   人家都患这样的“病”,我们也患这样的“病”,这就是学时髦,赶潮流。可是,我以为,这样的时髦学不得,这样的潮流不值得赶。
   先人已成古人,并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业绩,记不记得他们的名字,本来也不算什么大事。只是,如果连先人们的好传统也一概忘了,我觉得倒是很可惜的。
   读书是为了明礼,明礼的第一要务是敬老。这是大道理。这个道理,我想你们比我更清楚,毋庸我在这里啰嗦聒噪。
   有一句名言:“子孙不孝,家道不兴。”是多年前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当时印象不深。几十年世路坎坷,阅历渐深,这句话竟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古语云:“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我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多少诗礼之家,簪缨望族,为什么会衰败?其根源在哪里?我又想起了曾国藩,曾氏是湘乡望族,曾国藩的祖上就不说了,从曾国藩到今天,已传七代,代代有名人,代代传家声,家泽绵延,又靠的是什么?我去过湘乡的曾家,也读过曾国藩的不少家书,曾氏治家的核心理念,就是两个字:礼和孝。
   从曾家,我又联想到我们家。
   我想,在过去,大概没有人敢小看我们家,因为我们是耕读之家,家风好,家声也好。可是,如今的情形怎么样呢?
   我们兄弟姊妹八人,弟兄五人,应该算是一个大家庭了。虽然兄弟分爨已经多年,但亲情血脉是永远割不断的。可是,兄弟情,手足情,怎么说呢?还有那么一点兄弟手足的情谊么?是不是都成了乌眼鸡,恨不能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我不敢这么说。也许还不到这个地步。但兄弟之间,什么事情没有个彼此商量关照,更谈不上互相支持,互相提携,彼此之间,形同陌路。这一点,你们不会否认吧。你们虽然口里不说,但心里明镜似的。即便是旁人,冷眼旁观,也看得清清楚楚的。
   为什么会这样?
   兄弟之间有解不开的深仇大恨吗?有无法调和的利害冲突吗?
  在我看来,你们过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家道不算富也不算贫。兄弟之间即使有什么过节,不过是鸡毛蒜皮,无足轻重,不存在原则上的大事。中国和美国打了这么多年,中国和前苏联争了这么多年,后来不是都和解了么。难道兄弟之间就不能和解沟通吗?
   我们兄弟都没有靠过谁,父母没给我们留下家产,兄弟没有给我们什么帮助,我们都是白手起家,独立自主。所以我们很“牛”,所以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很淡薄,所以我们对彼此的一点点不如意就耿耿于怀。
   我看你们如今的样子,似乎还打算让你们之间的矛盾传承到下一代。人生难满百,我们最小的兄弟也是40岁的人了,只要再过20年,我们就都成了老人了,到了那个时候,抱着孙子晒太阳,再回想如今的事,你们觉得会有意义吗?
   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关于我们的娘。
   提起娘的事,我对你们有意见。
   这两次回来,我发觉娘的吃住似乎都有了问题。娘已是76岁的老人了,风烛残年,还能活几多年啊!你们都砌了新房子,又都住在当头路面,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是不是就多了一个娘?难道就没一个娘的容身之地?你们难道就没想过要留点名声和口碑吗?就不怕别人背后议论吗?
   你们总是责备娘老人家,说她过去怎样怎样,后来如何如何,说她不如别人的娘。难道这就是你们轻视她怠慢她的理由?
   每想到娘的处境,我就会想到别人背后的议论,想到别人的眼睛,我的脊背就有些发凉。你们叫我如何面对娘,又如何面对别人?
   娘老人家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养育了这一大堆子女,已属不易。在过去困难的日子里,她的言行可能有不妥,尤其对我们兄弟姊妹,可能厚此薄彼。我们不记着她的好,总记着她的不好,好像只有不是的娘,而没有不是的子女。现在她老了,懵懂了,轮着我们报复她了。你们是不是这样想的?人都会老的,如果你们老了,也是如此境况,你们会作何感想?
   我不想说娘老人家养育子女的艰辛,也不想说我们兄弟分爨后,她带着残疾的凤和未嫁的细,苦苦撑持了这么多年。子女多是她的过错,如果没有这么多子女,她可能不要吃这么苦。你们是不是可以反躬自问一下,兄弟们成家立业这么多年了,你们给过娘什么?为她买过一件衣,买过一双鞋?给过她一分钱?
   我无意责备你们,更不是要表我自己的功。也许你们会说,你这么有孝心,怎么不接了娘去住?是的,我应该接了娘来住。我在二中的时候,娘在我这里过年;我在教育局的时候,娘在我这里过年。只是我去长沙后,娘没来我处过年了。我几次要接她来,她不来。娘老了,记性不好了,上下楼梯腿脚不方便了。她说在我这里是“坐牢”:出不得门,出去了,不知回来;即使在家里,又不会看电视,从房里出来找不到厕所,从客厅进去找不到房。我们上班后(我在长沙,彭在浏阳,女儿在北京),她一个人为我们守屋,太孤独。她想在乡下住,可以到处走动走动。
  就这么一点愿望,我们难道不能满足她老人家?我向兄弟们郑重承诺:娘在谁家过(不是吃轮忠),我每年给予2400元补助(我知道,这点钱微不足道,你们谁也不希罕。这只是我的一点心意);娘如有三病两痛,医药费由我出,娘的零用钱,衣帽鞋袜,也由我负责。我只希望让娘有一个平安的晚年。
   “子孙孝,家道兴。”这是亘古不易的至理名言。我希望兄弟们记住这句话。你们的孝心是为你们的后辈树立一个榜样,所以你们的行动不只是为了娘,也可以说是为了你们自己,甚至是为了子孙后代。
   盼复(打个电话给我也可以)。
  
   7月28日
  

完成时间:2007.07.28 15:26:21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