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无题

写作者:chelle     日记本: 猫版

日期:2007年07月2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51

  以色列记录片——瓦砾上的桥梁
  
  
   三个犹太小姐妹都在加沙地区的唯一的双语小学上课。学校用阿拉伯语&西伯莱语授课,同时接收阿拉伯孩子&以犹太孩子。10岁的大女儿与现役军人的父亲讨论家庭作业“以色列是否有建国的权利”。父亲叹息问题太难,但在这个犹太孩子看来问题再简单不过,以色列当然有权利建国,然而建国随之而来的战争,让她沮丧又迷惑。“犹太人建国只是因为我们太想回家,却没想到以前的家中已经住进了陌生人,所以阿拉伯人没错,犹太人也没错。”父亲温和的告诉女儿。
   星期4是巴勒斯坦人的“悲哀日”这天他们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园。同一天天却是以色列人的“建国日”在这天,犹太人回到阔别2000年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国家。孩子都被分开在在两个紧挨的教室举行活动。巴勒斯坦孩子默默的向真主祷告,听老师讲述失去家园的那段日子。以色列孩子唱着欢庆的歌曲,赞颂这片土地的美好。一墙之隔的两个民族,扮演着两个极端的角色。
   下课后,男孩子们围在一起,小脸上挂着稚气的笑容,却讨论着两个民族间近一个世纪的冲突,和随之而来的驱逐,封锁,报复,死亡。在这里,孩子们是亲密的伙伴,但并不能阻止他们卷入战争进而伤害对方。就象一个犹太孩子对他的阿拉伯同学说的“你是我的好朋友,但长大后我会为了我的国家和你战斗”他的阿拉伯朋友的回答是“你如果向我丢炸弹,我会把炸弹丢回你家。”这种对立的武装意识继承自他们的祖辈,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为呼吸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义无反顾。
   当战争的双方没有所谓正义与邪恶,只为心的归属,民族的生存而战时,战场上更多的只是无可奈何与悲壮。
   新学年,双语小学的报名人比上年数翻了一倍,学校也相应扩大不少。这或许就是废墟瓦砾下的希望。

完成时间:2007.07.25 20:14:21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