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7.21 周六
本拟去学校看儿子。提前发信息请示,子曰:“不用!功课忙,没时间见!”哦,儿子不待见咱,那还是别打扰人家吧。
两个老家伙突然面对整两天的空闲时光,如何打发?竟然犯难。老公从早上一睁眼就开始询问,今天怎么安排?见我闭眼无语,又自问自答,回家看父母?买菜在家烧饭?去车行看车?找人修冰箱?忍不住又问:“到底准备怎么安排?”
哎哟这个累呀!这个人怎么这么不得安闲?每次回来总是提前问我怎么安排?我是一个随性惯了的人,又能耐得住寂寞,即便在家两天足不出户,只要一卷在握也无妨。偏被他一遍遍催问,看来不安排做点啥还真对付不过去。
想起上周没有成行的赏荷之游,好啊!正好拉一个做伴的。于是拿伞拎包,揣一瓶纯净水就轻装出门。
天阴而不沉,一阵阵清风自江面上吹来,让人疑为凉秋。遵守我制定的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我们花了两元钱坐了近50分钟的公交车,到郊外的终点站。(真划算!)又花9元钱坐中巴,约半小时便到了目的地。没有预料中的河湖港汊,更不见接天莲叶,难道真的跟身边这个家伙预言的,不过是田埂河沟平常野景?得,既然来了,有这清风送爽,即便是田沟地头走一走,也强过呆在家里八目相对(两近视眼儿)啊。
沿河走过一条长长窄窄简陋的水泥路,路面上铺满了刚打下的稻子。弯腰抓起一把,黄灿灿中夹杂几粒零星的绿,湿湿地散发着水汽。老公好兴致地问一旁老农:“有新米卖么?”老农笑答:“刚打上,湿的,要凉干晒透才能碾呢。”
走了一段路,见河边设了一个牌子,上书“荷花岛门票二十元一张”。寻售票处,不见。再寻,原来牌子下不远处放了一张简陋的木桌,桌后坐着一个黝黑的中年人,正在为三、五游客售票。如此简朴,想来是当地农民利用自然环境自己集资搞的旅游项目。走过去买了两张票,却只要十八元一张,比牌子上便宜,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多打两元的招牌?
从售票处下河堤,石级上有三两个扎头巾的妇人,蹲在竹篮边卖菱角。菱角显然是刚摘来的,水生生地白里透出零星的红润,远不是平常市场上卖的那种煮熟后黑里透灰的丑模样。嘴咬手掰地尝了一枚,甜丝丝清凉凉顺着舌尖一路滋润到咽喉,竟是从小到大从未品过的新鲜滋味。价钱也不贵,先说三块,还没经我还两句价,便降到两块五。预备买一大袋,老公扯着我三、两步下到河滩,说赶快上船,回来再买不迟。
河滩边挤着四、五条船,上面散坐着几个船夫,约莫五十来岁光景。他们一边用平淡的目光扫视我们一边聊天,没有抢着做生意的意思。就近上了一条船,顶篷矮矮地让人很压抑。船夫让我们稍候一会,等再上两个人就开船。很快就上来两个人,他安排我们四个人男女对坐,保持平衡,然后划桨破水,向传说中的荷花岛前行。长长的河、清清的水,岸边是垂杨婆娑,水上是摇曳的木船和三三两两悠闲的鸭群。捶衣的女子穿着嫣红的衣服,远看宛如绿杨枝里绽开的一枝红花,煞是抢眼。
老公一直试图说服船老大让他划船,还搬出小时候在水乡长大的老牌子来。船老大直说不行,划船得要上岗证。老公便傻眼,悻悻地闭了嘴。
舟行十余分钟,转过一道河湾,突然有大片大片的荷闯入眼帘。极目望去,简直就是个“接天莲叶无穷碧。”风过处,田田荷叶起伏于阵阵涟漪之上,娉婷于风荷中的荷花,姹紫嫣红,别有一番风致。
上得荷花岛,一条窄而笔直的水杉林荫道把我们牵至荷的身边。踏着曲曲折折的木头栈道,我们欢叫着没入荷花深处。
满眼是无尽的荷,满怀是流动的香。第一次与荷做这般亲密的接触,我高兴地蹦跳着,荷优雅地摇曳着。老公跟在后面拿着相机,一会照荷,一会照我,一会照我与荷。
到底是两个凡夫俗子,抱着岛转了一圈,在这文人雅士诗词里描绘的清雅之地,我们也不过就做了一件事,拍照。远近高低地拍了一通,肚子饿的时候正好转到岛上唯一的饭庄。临近中午,吃饭的人很多,看了菜单,点了一个红烧小河鱼,一个新鲜莲子肉圆汤,一个荷叶蒸排骨饭。菜上上来,还不忘打开相机拍下这岛上的土产佳肴。新鲜的小河鱼佐以红艳艳的辣椒、白生生的蒜子,烹制的色香味诱人。可惜我天生不会吃鱼,只能看着老公左一条右一条地往嘴里扔,竟然连小刺也一同咽下,那麻利的吃相真让我佩服。老公不忍心看我馋样,挑了几筷头少刺的鱼背肉给我,还不忘讥笑我是山里头的人。
吃过饭又到荷花荡里的九曲回廊上转了转,依然是拍照,简直一点创意都没有。然后便到渡口处等回程的船。
这次是个船妇,约50多数,也是黑黑瘦瘦的。和我们一同上船的是一家三口,夫妻两和十四、五岁的女儿。船绕岛一周,我们又见到一番新奇景象——划着腰子船的采菱女、小巧的野鸭子、荷丛中飞飞落落的油葫芦(一种水鸟)。每看到一处,小女孩就激动地指点着尖呼,那娇憨之态也成了我眼中青春的美景。老公和三口之家的男人都来自水乡,熟悉的情景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于是不厌其烦指给我们看什么是菱角的叶子,什么是水葫芦(猪草),什么是窜条子(一种鱼)。说得高兴,两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快活地谈论起童年划船、钓鱼、逮老鳖的趣事。看着他们的开心的笑脸,那一刻,我觉得快乐真的很单纯。
船过荷花岛便踏上返程的水路,老公突然指着船头的搪瓷缸问摇船的妇人:“你中午就吃开水泡饭就酸豇豆?总是这样你怎么摇得动船?”妇人回答说时间紧,习惯了。三口之家的女人问绕岛的钱是否她自己得?她说要上交。我们便赶忙把钱先塞到她的竹篮里,让她回说我们直接返程的,没有绕岛。又嘱她饭要吃好一点,不能把身体搞垮了。面对她,刚刚快乐的心不觉沉了沉。我们这些匆匆过客,又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呢?
回来的路上三口之家依然与我们同行,并说早晨是打的来的,45元,若早点打问一下,就无需花那个冤枉钱。也许我们并不缺打的的费用,但节省下来集腋成裘,应该有更需要的地方。比如帮助读不起书的孩子,比如能让那个摇船的妇人碗里添上一点好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