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孙叔敖纳言

写作者:烨芙蓉     日记本: 芙蓉心语

日期:2007年07月1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12

  孙叔敖为楚令尹(1),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来吊(2)。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3),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4),使臣受吏民之垢(5),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6),岂有说乎(7)?”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8),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9),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10)。”孙叔敖再拜曰(11):“敬受命(12),愿闻余教(13)。”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14),官益大而心益小(15),禄已厚而慎不敢取(16)。君仅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
  
  (1)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曾三度为楚相,为政注重法治,任用贤能,颇有政绩。相传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2)老父(fŭ):与下文的“父”都指老人。衣(yì)粗衣:穿着麻制的丧衣。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下句的“冠(guàn)白冠”,第一个“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戴帽子。吊:吊丧。 (3)正:端正。这里的“正衣冠”,意为“使衣冠端正”,即整理服装,表示尊敬。正,活用作动词。 (4)不肖:没有才能。 (5)使臣受吏民之垢:让我担任楚国的宰相。垢(gòu):同“诟”,辱骂。说自己没有能力,政事搞不好,应该受到老百姓的诟责。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6)独:副词,唯独,只有。 (7)岂有说乎: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吗?“岂……乎”:莫不是……吗? (8)去:离开。 (9)擅权:独揽大权,专权。恶(wù):厌恶,憎恶。 (10)患处之: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11)再拜:拜了两拜。再:两次。 (12)敬受命:我接受(您的)教诲。 (13)余教:其余的教诲。 (14)益下:态度越谦虚。下,低下,这里指谦虚。 (15)心益小:思想越谨慎小心。 (16)取:这里指贪取分外之物。
  
  
  
  译文: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导读:
  
  《说苑》,西汉刘向撰写。原二十篇,北宋初残剩五卷,后经曾固及清代人辑补校理,复为二十卷。按内容性质分为二十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颇近于小说,立意有所讽喻,对后世小说和民间故事有一定影响。刘向(约前77——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成帝时更名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
  
  本文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一位老人来吊丧,而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这里写了两个奇特的人物:一个是普通百姓,对新任令尹胆敢冲撞冒颜,且“出言不逊”;一个是朝廷高官,面对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这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自然,“趣”之旨,在于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
  

完成时间:2007.07.16 19:02:3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