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无处可去

写作者:冷清秋     日记本: 升沉不过一秋风

日期:2007年06月2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66

   在这个小镇上,有火火的太阳、来来往往不认识的人群。我在他们中间游荡无处可去。问了几个人附近有没有网吧,均不知。一个7岁的男孩子热情地告诉我体育场对面有一家,很担心他的爸爸会收拾他。
   立案庭的法官要下午才能见到,我来到一个叫地中海的网吧度过两小时。
  
  
  
   《肖申克的救赎》:关于希望和自由
  
  
  “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没准儿是世上最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永远都不会消失!”
  《肖申克的救赎》又译作《刺激1995》,是奥斯卡史上影响力最深远的影片之一,它所揭示的希望、自由,还有真挚的友谊,都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美国,缅因州的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夫,因此被判终身监禁,从此开始了在肖申克监狱里的生活。安迪并没有杀人,但在监狱里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因此他的无辜显得那么苍白可笑。瑞德是肖申克监狱里的另一名罪犯,因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已服刑20年,但数次假释都未获批准。他是监狱里的“权威人物”,可以为囚犯们弄来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安迪的沉默给瑞德留下了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后来,瑞德答应了安迪的要求,帮他搞了一把岩石锤,让他雕刻石头来消磨监狱里的时光。刚入狱时,安迪经常受到欺负。后来在一次劳动时,安迪帮狱警设法免去一部分税金,从而为犯人们赢得了两箱冰冻啤酒。慢慢的,安迪在经济方面的知识使他成为了监狱里的“红人”,他为狱警们处理各种税务问题,并且还被典狱长叫去帮他洗黑钱。安迪被安排到图书馆工作,为囚犯们争取了学习的机会,还通过广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虽然他为此被关两周的禁闭,但安迪却认为那是最轻松的时光。后来,安迪从一个新囚犯那里得知自己有望洗刷冤屈,于是向典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却没想到典狱长为阻止安迪获释而不惜设计害死知情人。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决定采取行动。原来精通地质的安迪早就发现牢房的墙很易挖掘,于是借用明星海报的掩饰,在20年里利用那把小小的岩石锤挖通了牢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过500码的下水道,逃出生天。获得自由的安迪揭发了典狱长的恶行,并且利用帮典狱长洗来的钱买了座小岛。后来,瑞德获得假释。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两位老友终于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重逢。
  “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制度化。”
   整个故事从一开始就被放进了一个牢笼――监狱,在这里一切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犯人们一进牢房,典狱长就告诫他们“把你们的信仰交给上帝,贱命交给我”。而当有人问起“什么时候吃饭”时,得到的是狱警的拳打脚踢,甚至有人因为晚上哭泣而被活活打死。
   规则,是一个奇怪的东西,人们大多时候会痛恨它,觉得是它束缚了我们的天性。但是,一旦被它约束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跟着它走。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们是怎样形成服从的习惯的。后来他们发现,人们的某些行为一旦被惩罚多次,那么他们自然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权威,慢慢的,就算惩罚他们的人不在面前,他们也会在心里储存权威的形象,然后学会服从这些权威的意志。
   电影里被毁于规则的典型代表就是囚犯布鲁克斯,他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生,而当他得知自己获得假释的时候,竟然想要通过伤害其他囚犯,从而使自己被继续留在监狱里。因为“在监狱里他是个有知识的体面人,而到外面之后他什么也不是”。可怜的布鲁克斯在获得自由之后却终日惶惶不安,经常在恶梦中惊醒,最后不得不选择上吊来了却残生。
   而后来获得假释的瑞德同样发现,“40年来每次上厕所都要请示,不请示连一滴尿都尿不出来。”他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永远无法适应监狱高墙之外的生活,每天只想着破坏假释条例,让周围的人再把他送回监狱去,只有在那个熟悉的地方,他才不必惶惶不可终日。
   也许人们会感到奇怪:自由、平等,不是每个人的理想吗?为什么会有人逃避这种自由呢?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一点――人类具有逃避自由的倾向。因为他认为,人类要想逃避孤独,就必然要放弃自我,逃避心灵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追求自由,那么就必然会陷入孤苦伶仃的无援境地。相对于孤独的境况,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选择逃避自由。因此人们需要秩序,需要法规,在这些条条框框地约束下,人们会获得起码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在监狱里已经被“制度化”了的布鲁克斯完全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自由生活,因为对规则的服从已经内化成他心理的权威,变成了一种生命的秩序,而这种秩序远比生物钟来得更加强大,一旦失去它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所以,他宁可选择死亡,也无法忍受这种“自由”。
   就像瑞德说的那样,“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制度化。当你被判终身监禁,你就等于交出了一生,至少也是一部分。”而很不幸,这一部分就是对自由的渴求,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在囚犯们外出劳动时,安迪争取了警卫队长的信任,通过自己的会计专长为大家赢得了两箱冰镇啤酒。囚犯们兴高采烈地喝着久违的啤酒,而安迪只是坐在一旁微笑着注视这一切。瑞德说,那一刻,“我们坐在春光下喝着啤酒,像自由人在修理自家的屋顶一样,我们是万物之主。”其实,安迪冒着生命危险想要赢取的决非这区区两箱啤酒,而是自己,还有其他囚犯的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一点点。
   从这个细节我们不难看出,尽管自己身陷冤狱,尽管自由已经被剥夺殆尽,但是安迪却从未丧失信心,一直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也是他能在制度化的监狱里保持独立自我的原因所在。
   安迪第二次做出惊人的举动是在播音室里,他通过高音喇叭向囚犯们播放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让整个肖申克监狱都为之震撼。华美的女高音带着空灵的自由在高墙内飞翔,那一张张曾经写满过罪恶的囚犯的面孔,还有平日里穷凶极恶的狱警们的面孔,都在这一刻变得虔诚高贵,听着这涤荡灵魂的天籁之音。
   也许他们“听不懂意大利女士唱的是什么,也根本没想听懂,因为有些东西无需言语来表达。但是每一个人都相信,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得无法用语言描绘,美得让人心痛。歌声高亢悠扬,超越了囚犯们的梦想,就像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高墙,使他们忘记了铁栏的束缚。此时此刻,肖申克里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自由”。
   强者自助,圣者渡人。安迪无疑是后者。当他面对着面孔狰狞扭曲的典狱长,却故意开大音量时,他自然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但他依然那样做了。两个星期暗无天日的禁闭换来的决不是一曲歌剧,而是在肖申克监狱中即将消逝的希望和自由的梦想。也许这短短的几个音符算不上完整的自由,可能只是一道闪光,一声耳语,也许这些破碎的自由反而让囚犯们看到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和残酷,这刹那的释放将带来更沉重的压抑,原本隐藏起来的伤口会更加疼痛。但是,不管怎样,安迪是对的,就算疼痛也要保持自我,保持对自由的向往,决不能在习惯中麻木,甚至麻木到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了。
   在最易磨灭希望的监狱里,安迪用这些方式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们――这世上还有不用高墙铁栏围起的地方,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触摸的,是属于自己的,那是存于心底的希望!
   只要有希望,就有可能。安迪六年里,每周给州长写一封信,希望得到捐助扩建图书馆。开始人人都说不可能,但他最终建成了全美最大的监狱图书馆,让囚犯们享受着音乐的洗礼,接触到外界的知识。在辅导年轻囚犯考取高中文凭时,安迪将对方揉烂的试卷从废纸篓中拾起,寄出,最终使对方获得了文凭认证。
   人们总是在还没开始之前就先看事情的难度,从而判定它“不可能实现”。这是一种心理惯性,其实并非真的觉得它没有希望,而是为自己逃避苦难和责任找一种借口罢了。而强者的不同就在于,他可以舍弃这种借口,让自己去尝试,去努力,直到成功。
   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看起来需要挖600年的牢墙,安迪只用20年就把它挖穿了;也就是为什么别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500码距离,安迪却忍着熏天的臭气爬行过去。当安迪站在瓢泼的雨中张开双臂,享受着向往已久的自由时,我们从这个自由者的身上,深刻地体会到了希望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布鲁克斯、瑞德和安迪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自由者”。
   布鲁克斯是被制度化扼杀了的自由者,他所能享受的只是制度带来的安全感,而一旦到了外面的自由世界,反倒只剩下惶恐不安了。而瑞德代表的则是在现实中挣扎的自由者。他并不像布鲁克斯那样完全丧失了对自由的憧憬,但也不能像安迪那样享受自由。他在监狱中能搞到任何东西,但“到了外面却什么也干不了”。他像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期望在桎梏般的社会现实中寻求一方能喘息的天空。可以想见,他假释之后尚需一段时间来适应突如其来的自由。而安迪却是心灵自由的诠释者,他脸上恬淡的笑容,还有藏在头脑里不曾磨灭的希望,只缘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像瑞德和布鲁克斯他们一样,生活在一个囚笼里,虽然我们拥有看似自由的身体。但是,如果日复一日地重复一种工作,而它再也无法激发你的热情;如果年复一年地生活在一个环境中,而你早已觉得它沉闷不堪,那么,它不是囚笼又是什么呢?
   曾有人抱怨说,他只能完成别人命令他做的事,而假如放他自由,那他就什么都做不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你我都会遇到或者正在经历着的情形。可是,纵然认识到这种情形,又有几人能像安迪那样,心存勇气,坚持抗争,最终赢来真正自由的人生呢?
   影片教会我们一句话――Hope Can Set You Free――希望让人自由!那么,就充满希望地生活吧,要相信任何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将变做现实,这是救赎心灵、获得自由的最佳方式。
   “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没准儿是世上最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永远都不会消失!”
  
  
  
  
  
  

完成时间:2007.06.25 12:34:1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2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