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开始找水了

写作者:鸣笛     日记本: 岁月的痕迹

日期:2007年06月2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1256

  昨天一早从凯里出门,前往台江县的革一乡。
  州长去锦屏,县长去毕节,副县长要开会,一个委托一个。最后是水电局的李局长在台盘等我们。
  革一在凯里去镇远的路上,20多公里,一会就到了。
  此地切割较大,又位于施洞断裂附近,属于娄山关底部地层,含泥质较重。州里的水电设计院不久前在路口打了一孔,孔深50来米,水量才20多吨,那也叫打井?
  看来这地方打水的风险很大,还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安排二勘院的地质和物探人员进场工作再说。
  
  来到老家,想先去拜访当副县长的同学,可他下乡检查眼水配套工程去了。到当旅游局长的同学办公室聊天,然后拜访老朋友、人大主任。
  谈到98年在这里启动的西南岩溶石山找水项目,国家投资了120万元打了三口井,县里不但没有配套,还把陈州长下拨的15万元拿去发工资了,使这项目虎头蛇尾。我们不得不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邻县玉平,完全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取得了成功。先后多渠道投资1300多万元,打了32口深井,使该县的水利化程度一下提高到新的水平,一不小心还成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典型。虽然过了几年,我那后来当了副县长的同学,当时接任水电局长,找钱来配了套,但说明观念比人家落后。
  不是吗?人家因为有水,老百姓年年吃大米,自己辖区的老百姓天天吃包谷,事实胜于雄辩。看着两县交界处截然不同的情况,心痛的感觉很难受,但他们除开埋怨人家把水抽走了,自己干什么去了?
  当然,现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不迟。吃晚饭时,人大主任、县长同学和水电局长一干人提出三点意见:1、用“三小”建设资金,立马在最缺水的地区打3口井,以解燃眉;2,县里拿出必要资金,对5个干旱乡镇作出开发利用规划;3、多方筹集资金,分步实施打井工程。
  这个忙还得帮。等二勘院的技术人员到达,我也好起程去铜仁,讲课的任务还等着我。
  
  

完成时间:2007.06.23 12:52:3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