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入夏,菜市场门口就会有新鲜的棕箬(音nia)叫卖,寻常百姓家的房前屋后,晾晒在竹杆上的那一串串翠绿,透露出过节的韵味,也预示着端午节的临近。
五月初五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也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记得儿时过端午,普通人家多在隔夜淘米浸箬,次日一早,大人们围坐在盛米的木盆前,左手持箬.右手添米.以竹筷捣实,扎绳时还需手嘴并用,不一会就完成了一只玲珑别致的小脚粽,场面活生生是一幅民俗之写意。那个年代包的多半是米粽或掺入赤豆.蚕豆辦的豆粽,若是家境殷实,也有包肉粽的。待到上锅,还要放入洗净的鸡蛋.咸蛋,谓之‘千滚蛋’。更有巧手主妇用红线编织一只小网兜,放入粽锅蛋挂于小孩颈项満街招摇,那种棕叶特有的醇香似还记忆犹新。
几度枇杷黄,又是一个端阳节。即食型食品真空包装的问世使人们懒得再去为家庭制粽而里外忙碌。大型超市内五花八门的商品粽专柜前人头攒动,城市销量以顿而论。其中来自浙江嘉兴的‘五芳斋’花式粽犹受龙城百姓的亲睐。食用时只须以微波炉加热,既方便又省事,细思量何乐而不为呢!应该说传统食品的商品化.多元化意味着时代的进步,但昔日千家淘米忙.万户粽锅香的“节味”却总是让人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