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球 记
去年的德国世界杯,着实火了一把,连我这个“伪球迷”也跟着激动了一回。
对足球,我是个典型的“门外汉”,什么“越位”啦,什么“合理冲撞”啦,还有什么“四四二”阵形、“三三四”阵形啦,一概不懂。朋友们笑我,说我不过是偶尔跟着瞎起哄罢了。我不客气地回击:“要不是中国足球的臭水平倒了我的‘胃口’,破坏了我对足球的感情和兴趣,说不定我还真爱上足球了,我对足球的欣赏和理解也不是这个水平了。”
说归说,笑归笑,为了给我补上这一课,朋友推荐了一本书要我细细读读。
这是德国球星斯特凡·埃芬博格的自传《我行我素》——书名就挺有意思。说起埃芬博格,球迷朋友肯定耳熟能详,他曾是德国队的中场核心,人称“老虎”,上世纪90年代曾红极一时。埃芬博格的队友这样评价他:“埃芬博格拥有高超的球技。速度不快,却善于阅读比赛,通过及时的移动和准确的跑位,抢得主动。缺乏灵活,却懂得删繁就简,可以合理地运用技术动作,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他对全局的掌控,进攻方向的选择,时机的判断和把握,更证明他是不可替代的。”
书中记载了埃芬博格的成长、奋斗、成功,有辉煌和荣耀,有痛苦和辛酸,有丑闻,有婚变,有血和泪。这些都不是我感兴趣的,倒是他对一些世界极球星的分析和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埃芬博格说:“每一个球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之路,他们踢球的风格和对足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球星,尤其是世界级球星,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阅读比赛’”。请注意,埃芬博格说到了“阅读比赛”。比赛也要“阅读”,多新鲜的说法。绿茵场上,激烈的搏杀,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形势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球星们如何阅读比赛呢?
埃芬博格说,“阅读”二字大有深意焉。
球星们球艺精湛,基本功非常扎实,看他们踢球几乎是一种享受。他们控球动作精巧,连接流畅,传球准确到位,处理球时没有多余的调整动作,运球、过人、突破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联系2006年世界杯上的64场绿茵大战,我觉得这是每一个球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专家从运动学角度解释球星们的脚下功夫。球星们的运球变向动作基本上是通过踝关节运动(小肌肉群的动作)完成的,变向前没有什么准备动作,隐蔽性强,变向突然,因此一对一过人时能轻松突破。
如此优秀的技术肯定来自千百次、千万次的训练。然而仅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埃芬博格说,球员不止是脚下有球,还要胸中有球;不仅会用脚踢球,更要用脑子踢球。优秀的球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对手逼抢凶狠的情况下,仍然能不时快速抬头观察场上的情况,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踢球,你还要观察你的队友和对手是如何站位的,以便及时捕捉战机。这一抬头,视野变得开阔无比,整个球场都在你的视线之下。如果没有这一点,再高超的技术也是枉然。
除了视野开阔,还要善于观察,准确判断。比赛中,面对多个选择局面时,在进攻中要能将球传到最佳位置,在防守时,能更早于对手采取行动,瓦解对方的进攻。
这就是对比赛的“阅读”,也是对足球的“阅读”。
这种“阅读”对教师有不有一些启示呢?球星要善于“阅读比赛”,教师更应该善于“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读球等于读书,但读书却不等于读人。
足球界有一句名言——“足球是圆的”,意味着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什么结果都可能出现。我们的教师面对的教室是方的,黑板是方的,谁能说,我们的教学不是圆的呢?学生思维的变化比起足球场上的变化也许更复杂、更丰富,对教学、对学生的阅读也就显得更重要了。
于漪老师曾说:“好的教学都是有‘生命’的教学。好教师都懂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能够主导课堂,而不是控制课堂。”
有人批评中国球员是典型的“踢皮球”风格,球到了自己脚下,也不想想怎么传、控、带,怎么突破,就一脚把它踢给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怕担责任,如果球在自己脚下丢了,那就是自己的失误,——赶紧把这个“烫手的山芋”踢给别人,要失误也让别人去失误吧。他倒是有时间阅读比赛,不过他已然是个旁观者,他的阅读不能影响比赛,更不能改变比赛。
这正如某些老师的课堂。在我们的中小学,有不少老师怕学生,他们怕学生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怕学生的问题搅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所谓的“正常”显然是照自己的意图按部就班,他们不希望学生的某个问题打乱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所以,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压制某些“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或者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冷处理。所以,他们的课堂也就同中国队员的表现一样,打法简单,没有什么协作和配合,更谈不上交流了。
一个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去上学,第一堂课的情形让他感慨丛生。
课堂上,老师提问了。50个孩子都举起了手。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太想回答问题了,和另外几个孩子一样举起了一双手。老师说:同学们,举手要有规矩,只举一只手,另一只手放下来。孩子把左手放下来,右手举得高高的,还站起来使劲地摇,想吸引老师的注意:“老师,我要说,我要说!”老师不急于点名,却非常冷静地说:“举手要有正确的姿势……”孩子有些气馁,但仍然按老师的要求不屈地举着小手。可整个一节课,老师没让自己的孩子答一个问题,倒是几次批评他坐得不好。
家长满心的烦恼和委屈,却又不敢跟老师说什么。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在老师的训练下,变成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而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也就是这样在老师的“规矩”和“要求”下磨灭殆尽。
我们的老师不善于“阅读”学生,虽然他们对教材读得很熟了,但对学生、对课堂、对教学却没有读懂读通。所以,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中,只有教材,却看不见学生。
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在上海听了一堂公开课。这堂课,老师的教学设计简直是天衣无缝,课堂上,师生互动,气氛热烈,老师的语言、教态、板书、教学方法,无懈可击,连时间都安排得非常精当,——下课铃响,正好讲完。同堂听课的老师掌声雷动。可美国人的反应却出乎意料。他们说:课堂上老师提了很多问题,学生都回答了,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已经习惯了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美国人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可能是中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不同。但更大的不同是,我们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就如这堂公开课,上课的老师也许想得更多的是,这堂课要上给同行看,上给美国人看,他没有多多去想学生的感受。因而他的课设计得“巧妙”“周全”,不会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旁逸斜出”。
美轮美奂的课堂是没有学生思想的课堂。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台湾电影,名字不记得了,有一个情节印象非常深刻。在一所偏僻的山村学校,一个美丽的女教师带着一群农村学生。有一天,上图画课,老师要同学们画出自己心中的家园,一个茶农的孩子画了一幅《茶乡图》,意境很美,可是画上的太阳却是绿色的。
对这个不合常理的绿色的太阳,我们的老师会有什么反应呢?我不敢妄猜。影片中女老师的做法,却让我非常感动。老师来到学生家中,因为久旱不雨,茶农望着满山满坡快干枯的茶树,异常焦急,——没有新茶卖,就换不来粮食,家里快断炊了。在茶农的茶园里,懂事的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事:“我做梦都盼着下雨。昨天夜里,我梦见了一个绿色的太阳,绿色的太阳没有这么毒,还下起了毛毛雨,我家的茶树长出了很多嫩芽。”老师抚摸着孩子的头,深情地说:“我明白了,你画的是你心中的太阳!”
只有用心去阅读,才能读懂学生;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和学生很好地交流沟通。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生动深刻的大书,在这本大书里,有他的家庭背景,有他的个性、爱好、习惯、情趣……只要带着感情去读,你收获的一定会很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