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季来得真早,甚至可以感受久违的春雨意味了。
夜深,躺在床上,听窗外轻柔的淅淅雨声,更觉夜的宁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窗外正是这样的好雨,心中便满溢着宁静和幸福。
这样宁静的雨夜,最易发思古之幽情。于是,脑海中的雨便从古下到今,从春下到冬。便检索了几句古今的雨中吟咏。
春雨
一年四季的雨中,也许春雨,特别初春的小雨是最纤柔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刚学背唐诗的孩子都知道的句子。若非亲自体味过春雨的细润轻柔,是无论如何也感悟不到那种美的。韩愈定是爱极这样的雨,在小雨中长久伫立,他发现远处刚冒出地面的小草尖,欣喜之中奔过去看却又没了,果然只是“草色”而已。那是怎样的观之可见而寻之不得的趣味!相比之下,丘为的“草色新雨中”就疏淡得多了。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如此轻柔的小雨,滋润空气,滋润刚刚复苏的万物生灵,最是让人愉悦宁静闲适。恐怕东坡先生是在杭州时的自在是少有的,到了黄州还念念不忘:“常记平山堂上,敧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春雨如烟,孤鸿渐远,远山蒙胧,便记起他老师的诗了:“山色有无中”。其实他明明知道欧阳醉翁也是借用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也许这便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诗人们自在悠闲时,乡村农夫却趁着“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时节奔忙,“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生漂泊流离,凄苦孤独的杜甫终于在成都暂时安定,春夜听雨喜悦无比,后又细赏“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景致。想来,当杜甫在安史作乱刚三年仍在中原逃难时,重见20年前的老友卫八处士,卫八“夜雨剪春韭”的热情温馨曾让他对春雨有着怎样感动的记忆和喟叹!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雨中有好境界,雨后更有好景致,这自是诗人的情趣。“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则是隐士或渔人的欢歌,羡慕得人真想驾船直奔兰溪,这正是鲤鱼上滩的时节啊!
江南的烟雨在印象中永远如诗如画,也是我长久的向往,甚至曾以“江南雨”自名。在我所知的描写春雨美景的句子中,便有不少是写江南春雨的。皇甫松对江南的喜爱似乎更胜人一筹:“人人尽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春雨声中眠于轻轻摇荡的画船,此福几人能享?怎会不情愿老死于江南?何况还有兰溪?
偏偏杜牧要对这江南的美景发思古之幽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世事极易变换,物是而人非,再经沧桑,物也终将消亡。只不知江南的烟雨消亡没有,是否也将消亡?
王国维说过两句很有名的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景可感人,而主观之情也常常融合于客观之景中,早春的雨固然沁人心脾,但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也难免伤感凄凉。所以一首诚挚动人的《送元二使安西》便被人谱成《阳关三叠》到处传唱,甚至“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诗中“渭城朝雨”也似乎感染了离情而显得清冷了许多。
清明时节春光大好,桃杏如云,若心怀哀思,又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思亲上坟的人必定“欲断魂”了。我想,应不是个别现象。
花开时自然姹紫嫣红,一夜风雨,不免花叶飘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读诗很少,而就我所读过的诗来看,有意思的是,惜春伤春春愁的句子大多在词中。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孤独的等待,寂寞的春愁。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当然,后主的“愁”有着更深更广的背景和内涵,非一些浅薄的闲愁所能相比。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因燕的双飞更显得细雨落花中的人的孤独寂寥。只不明白这些“花间”爷们为何偏偏小女子似的闲愁闲恨。秦观的雨和愁都轻柔无比:“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纤细得能把人的心给化掉。这类诗句太多,不胜枚举。
如果是“雨横风狂三月暮”,那伤春之情几乎凄厉了:“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多痴的女子!春岂是关门能留?却动人心魄。纵然“泪眼问花”,终究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春天,就一“雨”字竟给诗人们如此之多的灵感和寄托。而这样纤柔的诗句又倾倒过多少人?包括我这样粗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