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约翰•施特劳斯与《蓝色的多瑙河》

写作者:巧笑盼兮     日记本: 让爱同行

日期:2007年04月21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35

  资料来源:
   http://blog.guqu.net/user1/43/archives/2006/2812.html
   上传者:灯下听雨
  
   《蓝色的多瑙河》是奥地利古典音乐家、华尔兹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乐曲。这首曲子是约翰•施特劳斯在经历了一段矛盾的感情之后创作而成的。
   约翰•施特劳斯有一个非常好的妻子,人聪明而漂亮。后来他又在维也纳认识了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两人经常在一起协作,相互之间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
   有一天,他们计划离开维也纳乘船顺着多瑙河去外地演出。临行前,他的妻子特意去拜访这位女歌唱家,说她担心丈夫去外地生活起居不稳定,委托女歌唱家照料好她的丈夫。女歌唱家感觉到约翰•施特劳斯的妻子是非常好的妻子,对丈夫拥有真诚的爱,便劝施特劳斯打消去外地的念头,留在他妻子身边。
   两人长谈后,施特劳斯坐在多瑙河岸边,望着爱恋的人乘船离去,默默无语。河水拍打着小船的声音渐渐消失了,小船在慢慢地远去、消失。他独自在岸边回忆、向往、兴奋、悲伤,于是有感而发,他创作出一曲闻名世界、经久不衰的乐曲《蓝色的多瑙河》。
  
  
   这首已流传百余年闻名全球的作品,原先是声乐圆舞曲,于一八六七年在维也纳完成,同年二月十五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合唱部分由该协会合唱团担任,指挥鲁道夫·魏因乌尔姆。同年三月十日,在施特劳斯管弦乐团表演的星期日定期演奏会上,举行了只用管弦乐队演奏(不带合唱)的首次演出,指挥由作曲家本人担任。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无名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
  
   你多愁善感,
   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
   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
   真情就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
   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
   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
   夜莺歌喉啭,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 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完成时间:2007.04.26 06:01:44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