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第二期的108将产生了。在这一期中,让所有的108将参观了圆明园,看了《圆明园》这部电影。
看完这一期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圆明园叹为观止的美丽和英法士兵疯狂的抢,烧、打场面轮番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英国,一个号称绅士的国度,法国,一个多情温柔的民族,就是这样的两个国家,用他们的铁蹄将世界的奇迹——圆明园生生的毁灭,那么残忍,那么不留余地,那么疯狂。于是,就这样,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精华,留在了别的国家的博物馆里了。这,对于他们,是骄傲,对于我们,是耻辱。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历史,这是过去。可是,我在想,难道就因为这些我们就要继续躺在泱泱五千年的文化中继续闭关自守了吗?(请允许我的用词,在这里我没有教化的意思,我只是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我想,如果继续这样,那么我们继续流失到国外的,就不只是敦煌壁画的逐渐转移了,就会有更多的国粹会陈列在别国的博物馆里。相信在这个时候,不用摆什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来自慰了吧。圆明园至今保留残骸,我想自是有道理的。)
我觉得,我们都已经麻木太久了,真的,至少对于祖国是这样。听到的渴望,听到的梦想,都是出国,是绿卡,是去外国定居,这些是骄傲的,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那些国外人点评中国人陋习时是如何感慨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出国时要注意的日常行为习惯被硬性规定的时的所思所想,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自豪地说着“崇洋媚外”这样的字眼时有没有想过我们是中国人,会不会想到“奴颜媚骨”这个词?不知道那些去国外的人看到我们的国粹陈列在别的国家的博物馆里的时候,是不是会自豪?不知道敦煌壁画每次被偷盗,每次被转移的时候,为什么都是走着用一点破铜烂铁来交换的固定路线?……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些,最重要的不是谴责,而是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历史,真正地理解国粹,努力地做到有一天可以顶天立地的说一声“我自豪,因为我是中国人!”
现在的我们,很多人是羞于说爱国的(不排除我),似乎说这个就会认为是做作,认为是教条化,反正就是不会说或者说不屑于说,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就像我们不会拥抱自己的妈妈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一样,是一个民族表达方式的差异化而已,至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没有做过调查,没有深究过,所以也就不得而知了。
我认为《赢在中国》这一期的圆明园活动策划非常好,好的关键并不在于效益,而是让每一个创业者先有一颗民族的灵魂,有一颗民族的心,只有有了铮铮硬骨,才能有精、气、神。只有记得历史,才能更坚定地看到要走的路。如果说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是一场做秀,那么,就秀吧,我更愿意为我自己所看到的和所理解到的感慨,感动。也希望这样的秀场能多一些,能让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能种下一颗民族的、梦想的种子。现在的商业,现在所谓的策划中都越来越失去了骨架,只剩下一堆躯壳苟言残喘地在盯着眼球,盯着人们的钱袋子。没有骨架的主体,终究让我觉得是缺乏冲击力和碰撞精神的。
当我们在背着英语单词的时候,我想,是不是也应该看看在外国人眼中高深莫测的古文化,当别人对我们的历史及文化如数家珍而我们自己却在别国的文字历史里迷失的时候,情何以堪?当我们在日常行为中,是不是也应该不要让那些硬性规定出现在我们身上?当我们流连于外国影片的精彩时,是不是也应该看看《圆明园》,看看《东京审判》,看看那些历史会不会触动我们那颗近乎麻木的心?
再次重申,我无意教化,只是觉得有种感情就如亲情如肤一样,只有失去时才会有切肤之痛。而这种痛,往往是痛彻心扉的。
还有,张粲说的那些话让我感慨至深,是啊,我们曾经激情澎湃,指点江山,文字飞杨,可是转身十年,二十年后,发现那时要好的伙伴都已经没有了联系,当年的梦想也一点一滴地正在被遗忘,被风干。时间会让一切一点一滴地遗忘,只是我不知道,最后留下的,会是什么。
我敬仰那些为梦想而坚持,而努力,而奋斗的人们,敬仰那些执著梦想的人,尽管那些梦想或许会在别人眼中会是如此不屑,我依旧敬仰,依旧为他们热血澎湃。因为,那样,我会看到希望的样子,因为他们给我动力!
PS:看完赢在中国,我的思绪很多,可是写出来的文字很乱,我不知道如怎样的语言来表达我凌乱的思绪,只是觉得我要写下来,我要写出来,不然,我会憋死的。这种憋,不是看完《圆明园》那种憋屈的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