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记忆中,曾在某一本杂志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英国的一个边远的小城,那一年她20岁,衣香鬓影,脂浓粉滑,正是当红的剧院女主角。他也年轻,因为年轻,所以落魄:一个小公务员,工作是抄抄写写,有闲就去剧院看演出-因为她是女主角;而她,则总是送票给他。他单纯地写戏给她,她则是单纯地“救济”他——其实她也不宽裕的,而他,是有上顿没下顿的。他很单纯地爱她,她也单纯地依恋他。然后,他向她求婚了。到了这一刻,她迟疑了:不是不爱吧,但是,真的要这样子过一生吗?在这样的小镇里终老,奔波于三餐,住在阴暗的小阁楼里?但是,但是,这样有什么所谓呢?他们会有很多的孩子吧,再一起养猫养狗,在门前的小园子里种菜,天气好的日子,就在园子里烤蛋糕。她反反复复地思索,她对自己说:“等他三吧。。。。。。如果,如果他肯再来跟我说,我就答应他。”结局是,他没有上楼,他在她的窗户下徘徊了三天——是他没勇气吗?还是他们的缘分到底是不够?
故事如果在这里戛然而止,或者这就只是一个习惯用的电影故事片段,虽然也感人,然而,这个故事有点不同的是:他走了,然后成名成家,誉满天下——他后来是影响英国舞台剧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再没回过那个偏远的英国小城。
她却留下来了,她留在那个小镇里,不再登台演戏。她以教人跳舞为生,日光好的冬天,她坐在长着长长青藤的自家院子底下,读着他的剧本,对过往的行人说:“写得真好!”过往的小孩子总是惊骇地看着她,她便说:“我又不认识他的。”再有一个平淡的句号:她终身未嫁,然后孤单地死了,死前是英国偏远乡下的一个老太太。
再一个有些耐人寻味的句号是:三个月后,他也死了,遗产争夺战中翻出了一些书札——尽是对她的思念,从未更改,可惜她已经看不见了。
故事再回到那个她20岁的夏天。这个远离伦敦的乡下有着明朗的晴空,清澈一如他们的年轻。她一袭白衣,翩然出场,宛如有羽翼的天使。之后,他走了;她折了羽翼,留下来了。他从未想过再去找她,她也木然地选择了遗忘。
最后的结局是——他们都是孤单地死了。
我不知道是谁想到的这个比喻,岁月就是一间无情的银行,悄悄记下每一项透支,利上加利,再在我们最不设防的生命终结时,冷冷地发出催款单。生命的往复,可是如那潮头波澜,一时错过,回首早已百年身?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在年少时候,问一声自己:“真要如此吗?”
只是,年少气盛时节,总是以为自己有更多的前程似锦,有很多的来时路等着回头。
这个故事使我想到,电影中有这样一句话,很经典:“你回来寻找的,不是我,只是你遗落的梦。只是,我已经不在原地等待了,我也走了。那么,再见。”
其实在恋恋风尘里,我们应珍惜彼此拥有的缘分,不要轻易说“再见”。
爱情,其实从来就是一种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