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又是一年春来早,在这睛好的春日,呆在家中岂不浪费了这明媚的春光?我们决定踏青去。
或许对于过去蹉岁月有着难忘的情结,我的公公婆婆说想去他们三十多年前举家下放的地方去看看。于是,这个周六,老公他们几兄妹便开着车带着家中老小向着他们想念已久的地方出发了。
一路上,大家且玩且行,在什么好景致便停下来看看,有什么好吃的,又停下来吃上一顿。沿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前行,偶尔看到路边的有水牛在悠闲地吃草,还有灰瓦白墙的房顶上冒出袅袅炊烟,不时见到有人赤着双脚背着锄去田间劳作,老人们坐在门前的地坪中一边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边拉着家常,小孩子则在一旁尽情地嬉戏,一幅怡然自乐的景象。
大概一个多小时的光景,便到达了目的地。 极目望去,远处青山滴翠, 茂林修竹深处,莺燕细鸣,旋转轻盈。 近处,小河清澈明净,流水潺潺, 河岸青草葱茏,杨柳依依。 整个村子在山环水绕之中。 老公他们从前住的房子还在,只是早已物是人非,不禁感慨繁华敌不过沧海,兴衰越不过桑田。
我们都停下来去看看。 一下车,老公便拉着说个没停,指着屋旁的小河说他小时经常背着大人偷偷地到河里游泳,夏天的中午不睡觉溜出去钓鱼,在河边的大树上掏鸟窝,带着他妹妹去偷人家的黄瓜被其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 到河对面的山上摘杨梅,一摘便是一大筐,说得我直流口水,还有。。。。。。
村民们见来了十几人,以为是哪里来的参观团,走过来一看原来是旧时相识。老人家更是激得又是拥抱又是热泪盈眶,小姑子与儿时的伙伴手拉着手在田埂上边走边叙旧,知心的话语像决堤的潮水滔滔不绝。乡亲们有的送来自家养的鸡,有的送来鸡蛋,有的送来自家的土产品,淳朴的民风,纯朴的村民,真的令人感动。
我们应邀来到李老师家, 李老师是公公婆婆多年的老同事。他们一家人待人之热情,真的难以言表。听说我们要去,除了杀鸡设酒作食外,头一天就张罗着摘艾,做艾粑粑,打豆腐,一清早就起来到池塘中捡田螺,我们到他家一落座,便端上了热气腾腾的艾粑粑,不一会又是自家浸的酸菜梗,酸辣椒,吃得我们胃口大开,一顿丰盛的中餐后,又是煎的红薯饼,糯米团送上来。把我们一个个都撑得受不了。怎么办?于是大家说上山去扯竹笋,还真的收获不小。都让我们悉数带回家中。
闲谈中,当地人说李志民将军的故居就是前面不远。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去那里参观。真是孤陋寡闻得狠哪,我只知道这里出了一名市长,却不知道这里出了一名将军。趁机也学习学习,长长见识。
我们吃饱了,喝足了,玩够了,也该回家了,可是与乡亲们的话却总也说不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热情的乡亲们,一路上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乡情里。
记下这个明媚的春日,春风,吹暖了人的心扉;乡情,浸润了大家的心田;踏青,开启了尘封的记忆,了却了漫长的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