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关于生活教育的讨论(二)

写作者:风刀幽明     日记本: 逝者如斯夫

日期:2007年03月2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08

  关于生活教育的讨论(二)
  
  12、问:怎样诚信待人?
  答:人生不能离群独存,像鲁宾逊在孤岛上所过的生活,究竟不是每一个人所能忍受的。我们既然得和群众共处,那么,应该把怎样对待人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相对的,是交感回流的,是有反射作用的。我们拿诚恳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诚恳来酬答我们,倘使我们用诈术待人,人们也会拿诈术来对待我们的。所以敬他人就是敬自己,害他人就是害自己。就是地位微贱的人,我们也应该以诚敬的态度待他,不可对他慢忽。
  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互相辅助,互相敬爱,而不应该互相利用的。互相辅助敬爱,相处可以永久;互相利用的,在利害关系终尽以后,就不能继续相处了。总之,待人接物,应该根据‘自利利他’的宗旨做去。
  (一)以诚待人。
  (二)人各有所长。
  我们碰到对方有一件使我们不如意的事情,应该反问自己:‘我所做的事,是不是能使每一个人都满意’?如果只看见别人的不是,那么兄弟、朋友、妻子以及童仆、鸡犬,皆可厌可憎,一天到晚如坐在火坑里、针刺上,精神必将大受痛苦的了。
  (三)从自己做起。
  家庭中的口舌,都从多讲多话中来的。无论训子女,教小辈,以及勉励家人,与其唠唠叨叨,惹人生气,不如做一个榜样给人看。‘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认为当做的事,从自家做起。不当做的事,从自家戒起。
  (四)对待亲友。
  怎样对待亲属朋友呢?《尸迦罗越经》里佛说:‘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趋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叹。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如果亲属朋友有过失,要私下劝止,不要当众呵斥;如果亲属朋友有急难,要尽力救助;如果亲属朋友有隐私,不可宣扬;如果亲属朋友有功德、有好处,要恭喜、赞叹,互相尊敬;自己有好东西,要适当分给亲属朋友,同甘共苦。这样,必然受人爱戴,处处顺利,自己有难,也会得到帮助。
  《善生经》中说,亲友之间交往,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敬爱亲友而不轻慢;
  2. 能以善言相教;
  3. 对朋友守信用,从不欺诳;
  4. 朋友危难时,能加以救助;
  5. 朋友沉迷放逸时,能以善巧方便的法,引导他改过迁善。
  (五)送礼要替对方著想。
  送礼是表示人情,但要有分寸,要讲经济,要替对方设想,使他可得实用。同时还要顾到自己的力量。能够这样去做,可说是‘能善行礼节’了。
  (六)是我错。
  倘遇发生人事争执的时候,只要自己回心转意,肯认错,对方决没有不谅解、不言归于好的。能够这样做,彼此就相安无事了。天下决没有不可化的人,只患自己待人不够诚心罢了。
  我们处世倘能抱定‘是我错’的宗旨去待人,时时观照自己的错处,同时也就没有去找他人的缺点或残疾当作笑话,或作谈话的资料的余暇了。指责他人的缺点或残疾,是刻薄的行为,是犯了十恶业中恶口兼绮语的罪过。
  如果方法善巧,则‘忠言’并不‘逆耳’,别人便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所谓皆大欢喜。
  在现实生活中,‘忠言逆耳’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对此,许多人都感到不能理解:既然是‘忠言’,怎么会‘逆耳’?这就不能不研究一下听话者的心理状态了。
  ‘忠言’之所以会‘逆耳’,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忠言’,而是和听话者当时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尽管您讲的话都是‘金玉良言’,可是,如果与听话者当时的情绪和心理发生了抵触,就会发生‘逆耳’现象。
  我们不是生活在桃花源般的纯净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发生摩擦,此时我们的心灵便会受到伤害。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趋广泛,也日趋复杂、微妙,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得罪了谁,冒犯了谁,甚至你并未得罪或冒犯别人,人与人之间也会发生误会。面对伤害,是心情忧郁、闷闷不乐、愤愤不平呢,还是大度一些,宽容对方呢?其实最明智的态度是:宽容、理让、与人为善。伤害是把双刃刀,如果我们用伤害反击别人,只会使自己更被动,把关系弄得更糟糕,使敌对情绪更强烈。用宽容去面对那些故意的伤害,就像我们用微笑去面对赞美一样。这里,宽容恰恰是最有力的武器,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宽容中又表露出谦谦君子的风度,只会让那些伤害你的人暗暗佩服。当别人的伤害是无意的或者是迫于无奈,我们更应该富有涵养,更应该颇具风度地一笑了之。因为‘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微笑著欢迎这种‘逆耳’呢?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对其心理活动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心境会使当事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积极起来。一般来说,人们都乐意接受正确的批评,所不能接受的,往往是批评的方式、方法。进‘忠言’者如果能考虑到对方当时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采取对方能接受的‘批评’方式,使对方能在‘良好的心境下’展开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批评者不仅要根据环境的不同,物件的不同,而且还要根据被批评者的不同个性而采取不同的进言方式,使对方能够接受、乐意接受。这些进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耐心细致,摆事实讲道理;或者是直截了当,推心置腹;或者是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或者是给予暗示,少说为佳……总之,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进行‘对号入座’。惟有这样,才能使‘忠言’不‘逆耳’。
  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因此会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12、问:为什么要培养双赢的意识?
  (一)利己与利人。
  一般社会上的情形,对利己与利人,可分为四种,即:1、利人不利己,2、利己不利人,3、人己都不利,4、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萨发大心,不然可说少之又少。在佛陀的本生事迹中,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可说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这在一般人可说是最普遍的,一个人生存在世间上,处处都以‘我’为前提,为自己的利益著想。
  (二)回报的意义。
  回报好比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过发芽、开花而结成累累的果实。
  
  (三)回报的实践。
  回报是一种无私无我的广大心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何时何地,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时时都能与上述等回向文的善行相应,并且将这些功德回报于人,当下就是净土。
  (四)回报的功德。
  总而言之,报祖国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是伦理道德的提升。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就是人间天堂。不仅感激恩德,而且感谢逆境:
  
  感激伤害你的人,
  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
  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
  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
  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让我们记住:一切痛苦、烦恼、不幸和障碍,皆源于损人利己;一切真正的幸福、康乐、好运和吉利,皆源于报效祖国、利益众生。
  13、问:为什么要断除贪、嗔、嫉?
  答:何谓贪?即是贪婪、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贪赃枉法、贪污腐化、贪小便宜、贪小失大。固然,贪之行为千变万化,根子却在心理。贪心确实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造假行骗是因为贪,受骗上当也是因为贪。圈套、陷阱、笼子皆为贪得无厌者而设。如果不加以适宜的引导和制约,小则害人害己,大则害国害民。医学家指出,贪得无厌者往往是极其虚伪的人,自欺欺人,使自己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处于焦虑不安和烦恼中,加重了身心的负担。长此以往,会造成机体生化代谢和神经调节功能的紊乱,造成内伤,损害健康,损福折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试看巴西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的科研成果。他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贪欲、腐败会引起激素分泌紊乱,因而引发疾病和衰亡。他曾对583名犯有贪污受贿罪的官员进行了调查,并与583名廉洁官员作对比,发现前者有60%的人生病或死亡,而后者的这个比例仅为16%。阿尼塞托•马丁斯说,贪欲、腐败者得病的原因在于心理问题。其报告指出:‘当人们违反伦理道德时,在精神和肉体上就会受到自体攻击,最终导致生病,甚至死亡。’(《武汉晚报》1993年10月12日)
  因此,‘大’不可贪,‘小’亦不可贪。贪小则失大。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劝告我们:不要贪小便宜,如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计程车票等等。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些细节、小事,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小事’,成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目前,美国有些教授不愿理会部分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中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很值得记取。(《一封写给中国学生的信》,载《光明日报》2000年7月31日)
  因此,应转贪欲、欺骗为诚信、布施,方能自利利他。所谓施舍之手比乞求之手为贵;所谓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
  何谓嗔?即是怒目而视、咬牙切齿、怒火中烧、大发脾气、高声叫骂、恨之入骨、伺机报复。嗔心也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他令人对微不足道的事情剑拔弩张。科学家们确信,正是这种对立情绪导致心血管病的爆发。列•乌伊尔扬姆斯医生的研究证明:经常生气、发火,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动脉甚至免疫系统受损。(《永远不生气》,载《上海译报》1994年6月30日)
  嗔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孕妇尤需注意,‘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生大气则堕胎。兼以乖戾之气,过之于子,子之性情,当成凶恶。又喂儿奶时,必须心平气和,若生大气,奶则成毒,重则即死,……小气毒小,虽不死,也须生病。以故爱生气之女人的儿女,死的多,病的多。……生了大气,万不可喂儿奶,须当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气和,过半天再喂。喂时先把奶挤半茶盅,倒了,乳头擦过,再喂,就无祸殃。
  这是经验之谈,是否具有普遍性呢?美国科学家的实验证明:把妇女生气时的奶喂小鼠,小鼠当场死亡。医学和心理学家专门测量过,孕妇发怒时,血液中的激素水准会很快升高,体内的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在短时间内增多,这些物质会直接危害胎儿。孕妇发怒,还会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减弱了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这不仅对自己的健康不利,也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且孩子出生之后,抵抗疾病的能力比正常孩子差。因此,孕妇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应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这样对自己和孩子都有益处。医学研究还发现,发怒时,胃的出口处肌肉骤然收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质性损伤。所以,生气时胃痛、胃胀,吃不下饭。时常发脾气,情绪不良,还会导致脱发、皮肤失去光泽、变黑。可见,美容、保健的关键,就在于宽宏大量,心中和悦,平和谦逊。所谓以一家人之心灯迎接所有的人们;所谓精诚和友爱必能征服憎恨。
  何谓嫉?当别人超过自己时,油然而生一种酸溜溜的感觉,那就是嫉妒。别人长得比自己漂亮,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健康,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吃得好,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穿得有品味,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住得比自己宽敞、舒适,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的成绩比自己的高,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的女朋友(或男朋友)比自己的靓、酷、帅,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财大气粗,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的乌纱帽比自己的大,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开名车,自己却还骑著自行车,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出国留学,自己不能,心里会酸溜溜的。总之,只要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心里就难过。
  嫉妒不仅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而且是一种心理疾病,德国就把它列入可以享受免费医疗的病。嫉妒心越强,说明其心理越脆弱。他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目标,总是把自己同别人相比,无法从生活和工作中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因此,常常处在压抑、焦虑不安、怨恨烦恼、患得患失的心境中,得不到片刻祥和、宁静。因此,嫉妒就像一把双刃刀,既使别人受到伤害和痛苦,也使自己处在频繁的心理刺激和压力下,造成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心血管及许多脏器的功能,进而导致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神经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严重的还将诱发某些精神病,出现早衰。
  据美国一些专家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嫉妒程度低的人,只有2.3%的人患心脏病,死亡率仅2.2%;而嫉妒程度高的人,9%以上的人得过心脏病,死亡率高达13.4%。佛家称贪、嗔、嫉(或痴)为‘三毒’,你看有无道理?
  那么如何对治呢?人得如己得,随喜功德——恭喜、祝贺超过自己的人,进而见贤思齐,取长补短。这样,岂不皆大欢喜?关键是要有真诚的爱心。爱是不嫉妒,不作害人的事;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慈悲;爱是但愿你过得比我好,爱使灰冷的心田温暖,使无望的沙漠中开放出一片希望的绿洲;爱是付出,也是得到。爱护众生的人有福了,慈悲的人有福了。
  14、问:应该淡忘什么?
  有的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有的事情则要尽快淡忘,所谓事来则应,事去则净。哪些事该被淡忘?应淡忘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应淡忘名利的得失;应淡忘岁月的伤痕;应淡忘流言蜚语;应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应淡忘陈腐、过时的观念;应淡忘冷遇和种种烦恼。这样心理才能摆脱往事的阴影,保持随缘常乐的状态。否则,如纠缠于昔日的痛苦中,久而久之,必会损坏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加州大学一则保健资料提出:81%左右的恶性肿瘤和半数以上的早老性痴呆,都与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及不良资讯环境有关。因此,有必要学会淡忘那些负性事件及不良资讯,学会心理的自我保护。
  对错怪或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的心灵不要被仇恨、烦恼所蒙蔽,怒火中烧、烦恼怨恨,对自己比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即使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也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欢乐与友爱的生活。那么,回想我们所恨的人的一些优点,念及他的本质善良及曾作过的好事,而对他拙劣的一面视而不见,如此怒气可能会缓和下来,烦恼会烟消云散,心中会充满慈悲。
  是的,人生短暂,何必对过去的痛苦耿耿于怀呢?何必要自己伤害自己呢?对我们最有害的是怀恨、不满和烦恼,如果把怀恨、不满和烦恼融化,甚至可以使癌症痊愈。我们一定要将过去网开一面,宽恕所有的人;而宽恕别人,就是爱护自己,是真正、彻底地爱护自己。要知道,最有力量的是宽恕,是慈悲;最有力量的是‘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我们当下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淡忘不快,可以消解烦恼,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祥和与友爱。这一切其实就在当下的一转念之间:你不妨想想,哪一句是你常说的?这两句是:
  
  ‘所有的人对我都不怀好意。’
  ‘所有的人对我都有很大帮助。’(参观露意丝茜:《生命的重建》)
  
  那么,什么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呢?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谓:人对我有恩不可忘,我对人有恩不可不忘。猫、狗之类尚且知道报恩,何况人乎?不知报恩如何作人?故佛家提倡上报四重恩:祖国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这首诗说的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
  
  感激伤害你的人,
  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
  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
  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
  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就是人间天堂。
  不仅感激恩德,而且感谢逆境。
  
  那么,为何又要淡忘自己对别人的恩德呢?因为念念不忘所施之恩,就意味著时刻期待别人的回报,其心态迹近放高利贷者。一旦对方不报答,或报答得不够,势必恨从心起,大骂其‘白眼儿狼’、没良心。于是,烦恼丛生,反目为仇,善缘竟成恶缘。这可真是划不来!有了这种智慧,就能度过烦恼的激流,到达无忧、安乐的彼岸。彼岸何在?就在慈悲与智慧的‘当下’!
  
  淡忘不快,作而不执,这是智慧、洒脱,也是审美:
  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炎凉,
  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五灯会元》卷十六)
  
  15、问:为什么要减少欲望、杂念?
  答:有位叫蒙克夫•吉德的登山家,竟能不带氧气瓶,多次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空气稀薄,常人难以生存),并最终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因此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奥秘何在?他说:无氧登山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和杂念,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欲望和杂念,都会使你感到需要更多的氧气。欲念越多,需氧量就越多;欲念越少,需氧量就越少。因此,要想无氧登山,必须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
  

完成时间:2007.03.26 10:52:5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