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让素质教育成为富民强省的驱动轮(修改稿)

写作者:三余堂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7年03月01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42

  让素质教育成为富民强省的驱动轮(修改稿)
  ——二论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建设教育强省
  
  一
  
  素质教育如同黄钟大吕,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素质教育及其实践无疑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其本质在于它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它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生活能力的发展;重视接受性的学习,更重视独立的、创造性格的培养。
  恩格斯曾经指出:“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引起的生产新发展,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造出这种新人来。”恩格斯如炬的目光早已看到,教育必须与社会进步、与生产发展紧密结合。
  素质教育只有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开创富民强省新的伟大业绩,不仅需要坚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更需要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
  
  湖南是素质教育的发源地。
  实施素质教育的胆识和魄力,体现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气概。
  十年前,汨罗素质教育的艰难实践和巨大成绩,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此,汨罗经验走向了全国;从此,汨罗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耀眼的旗帜;从此,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响亮而且极具魅力的口号,成为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方向和目标。
  汨罗的成功,不仅在于他们按照“三大规律”——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办大教育,不仅在于他们巧妙架设“立交桥”,实行农科教结合,也不仅在于他们的“四个面向”和“六个和谐”,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全体劳动者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上,放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上。
  素质教育的巨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超出了教育领域,并将继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其不同凡响的作用。
  
  三
  
  人才是富民强省的基础。实现富民强省,既取决于经济实力,又取决于文化实力,更取决于人才实力。
  我省是人口大省,6900多万人口,如果素质很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惟一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人类已进入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成为继土地、资本之后的第一生产要素,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推动力。富民强省,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那是无法想象的。素质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公民文化、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四
  
  科教和人才,是富民强省的强健双翼。科学的人才观,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在富民强省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的人才总量不是很多,西部边远贫困地区更是急需人才。如何充分挖掘现有的科技、教育资源,创建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怎样将知识和经济、技术与资本、科技与教育进行充分有效的对接,都是落实科教兴湘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尚待解决的关键之点。
  省第九次党代会表明了实施科教兴湘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坚强决心和正确决策;广大人民群众有科技富民、知识富民的迫切愿望;正在进行的工业、农业结构大调整,企业技术改造,方兴未艾的西部大开发,对知识和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素质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应该也必须为科教兴湘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五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觉醒和进步。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一要突出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精神,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全面发展。三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要改革教育教学评估和考试制度,建立起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估和考试制度。五要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外部制度和社会环境。各级政府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事关全局的一件大事,加强领导,坚持不懈地抓出成效。
  
  六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时代需要创新,跨越式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型人才因而备受瞩目。
  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条件呢?
  一是要永远充满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二是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涌动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四是要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思维能力;五是要有脚踏实地、不惧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
  
  七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
  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对知识的学习和适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创新发明的能力,它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
  创新人格显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创新人格的内涵非常丰富,社会责任感、爱心、理解和宽容、人际交往能力,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或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最重要的就是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就是要破除升学率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桎梏。
  
  八
  
  素质教育无疑是一条光明之路,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一条道路曲折的光明之路。
  目前素质教育仍面临诸多困难。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倾向还广泛存在。现在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招生的主体,家长望子成龙,做出一切努力,让子女进名牌大学。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孩子被从小训练应试教育能力,这种竞争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有反映。不少地方和学校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导致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不少地方教育情况的真实写照。之所以如此,有教育自身的原因,也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和教学方法改革亟待深化,不完善的社会用人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等外部因素都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九
  
  坚持实践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质。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教学做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既学到真实创新本领,又能服务社会经济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帖近生活、帖近自然、帖近生产、帖近高科技。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体味创造的滋味,就是要开展调查活动、观察活动,开展角色创造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像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创造的能力。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思索、想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创造力。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闪光的灵感,一向惠顾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情趣丰富的人。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要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场所,让学生去参观、游览、玩耍,接触自然和社会,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发展创新人格素质的现实途径。
  文化是人心灵境界的折射,它对群体具有无形的感召力,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著称。
   体现创新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它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态度,不断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校园人文环境、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师生状况、学习和生活方式、教风学风等因素的综合表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创新精神从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溢射出来,让创造性从积极向上、宽松自然的校园氛围中生长出来。这样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显然是最符合创新人格素质发展和培养的要求的。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学风和教风建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态度和精神的熏陶,为学生创设更加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比较范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有助于认识自己的宝贵信息,从而增进对自我人格的认识;要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书本知识演绎推理性学习为问题解决式学习;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巩固学生的创新意识。
  
   十一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广大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认识。要以宽广的视野,充分认识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充分认识富民强省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观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一、要经常保持自己的创造力;第二、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学生团队;第四、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气氛;第五、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要勇于在教学改革中走新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有特色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十二
  
  素质教育要为湖南新型工业化培养大批人才。
  目前,我省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科技人才相对数量少,总体水平不高,尚不足以满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传统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索取自然、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总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经济增长如果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必将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生态与环境问题将越来越严峻。
  高、精、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需要人才,工业化道路需要人才,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更取决于人的素质。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十三
  
  省第九次党代会吹响了富民强省的号角。素质教育要因应这一新形势,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从而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的新突破。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大战略目标”与教育密不可分,都需要教育给予足够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教育必须转变观念,要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介入,从经济建设的边缘跨入经济建设的中心。要跳出“经济教育两张皮”,就教育论教育的怪圈,坚持“科教兴湘”,富民强省,农村教育服务农村的观念不动摇,主动承担起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的责任;要跳出“重普轻职”,鄙薄职业教育的怪圈,坚持普教与职教同步增长,协调发展,坚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目标不动摇;要跳出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培训的怪圈,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方针不动摇,面向农村,面向中低收入阶层,面向弱势人群,全方位开展职业技术培训。
  
  十四
  
  要积极开拓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指在校学生的素质高或教育层次的高,更重要的是城乡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高。要把单纯学校素质教育的范畴拓展到大教育概念下的全民素质教育.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同样是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是花大气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加城乡劳动者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其科学文化基础素质,同时,初中和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知识的教育;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吸收大部分初中毕业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获得立业创业能力和劳动致富本领;三是积极推进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列为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城乡劳动者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使他们不仅具有从业的本领,而且具有创业的才华。
  
  十五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心下移”,探索全民教育的新思路。
  我国到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湖南高等教育与全国相比不算很发达。同龄人口中进入高等教育的比例到2010年可望达到30%,其余70%的人将步入社会,他们要从业谋生,渴望致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把这一部分人培养成人和成才,这就实现了最大的“民心”。
  从全民教育的观念出发,所谓“民心工程”,既包括升学,也包括就业,既要培养一部分优秀学生继续深造,更要帮助大部分未能升学的新生劳动者创业致富,这些都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大局,也真正落实了中央领导所说的“职业教育是一篇大文章”、“各级政府必须狠狠地抓上十年、二十年”的要求。
  农村素质教育要服务农村,“重心”必须下移,从“精英教育”转移到“大众教育”上来。
  惟有如此,素质教育才能为科技兴家、创业富家和文明立家,为促进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服务。
  
  
  

完成时间:2007.03.01 10:25:5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