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谱写自主发展的激情诗篇
——浏阳一中办学纪事
远眺浏阳一中,你看到的是一所漂亮的学校:绿树成阴,花团锦簇,精心设计的亭台池阁,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
走近浏阳一中,你看到的是一所文明的学校:温文尔雅的老师,彬彬有礼的学生,纤尘不染的甬道,还有草坪边、花池角上富有人情味和生命意识的提示语,温馨和谐的情调让人感动。
深入浏阳一中,你会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律动:创新、挑战、责任、使命,是师生共同演绎的主题,生机勃勃的校园里,张扬个性的理念,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用思想管理
——构建学校独特的文化风景
当我们沿着垂柳依依、清澈秀美的浏阳河来到浏阳一中校门前,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在许多学校把上级颁发的各种“铜牌”热热闹闹地挂在校门前作为一种荣誉、一种时尚时,浏阳一中却不显山、不露水,并不急于炫耀这些光鲜的“铜牌”。虽然一中并不缺少这些东西。
浏阳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其前身为维新志士谭嗣同于1895年创办的新算学社——历经百余年风雨,算学社旧址见证了浏阳一中走过的辉煌历程。如今,一中是“全国心理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省文明单位”……
校长袁章军非常率直地说:“一中拒绝‘铜牌’文化。我们的校园文化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不是挂在墙壁上的装饰品,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我们要让思想‘落地生根’。”
“文化”是人心灵境界的折射,它对群体具有无形的感召力,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袁章军说,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其文化著称。作为校长,要和全体师生一道精心培育学校的优秀文化。
学校的核心是人——学生和教师。因此,学校的第一要务就是追求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袁章军说“凡是不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或是压抑师生个性发展的东西,即使能使学校获得某种暂时的荣誉,我们也坚决摒弃和拒绝。因为,这些东西其实是徒劳无益的,甚至可能留下不良的‘后遗症’。”
很多学校都有一个大大的评比栏:班级纪律、卫生、出勤、早晚自习情况的检查记录。如果班上的某一项扣分了,对不起,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也要受“连坐”——扣奖金。
这个评比栏意味着,想要做个好老师,就得先把学生“看”紧了;想要做个好学生,就必须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
袁章军不赞成这种做法。他认为,学校的管理不应嫁接企业管理模式,过于刻板、过于单调的管理方式,不仅是管理者思想的懒惰和固执,而且会成为师生创造性发展的桎梏。管理需要一些规章制度,但管理更是一种理念,不但要体现决策层的思想,更要体现全体师生的意志。他明确提出:淡化量化评价,提倡模糊考核;淡化检查评比,提倡自悟自律;淡化整齐划一,提倡个性发展与创新;淡化消极批评,提倡激励成功。
没有了死板的条条框框,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激情,跳跃性思维,个性化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教师的需要就是管理的动力,学生的需要就是教育的行动。
在浏阳一中,处处展示出他们独有的教育理念。在充满阳光与生命活力的校园里,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感受、经历和创造,每个人都能收获快乐、自信和成功。
校园设计就体现了全体师生的智慧。校园绿化美化,栽什么树,种什么花,哪里植草皮,哪里建小桥,这里需要什么颜色,那里该安装什么,到处都有老师们的心血,到处可以看到学生参与的身影。
在这座花园般的学校里,不乏优美的景点,长廊、甬道、小桥、流水、亭子、草坪……有自然的,也有人工的。给这些景点命名的权利,自然交给了学生。命名很有学问,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命名者的个性、思想和创意,学生的积极性特高。很多年过去了,已经毕业的学生还会回学校寻找自己命名的景物。
如果说命名这样的活动还显得“幼稚”,显得“小儿科”,那么,让学生参与学校各种大型活动——科技节、艺术节、文艺晚会等的组织、设计,就大气多了。每一项活动,都是学生活跃生命、飞扬个性、闪烁智慧的平台。
“一中,是我们的梦开始的地方。”很多学生说。
高中生的青春梦、理想梦、事业梦,无不是绚丽多姿的。学校有不有让他们做梦的氛围,这很重要。
社会大舞台,校园小社会。学校是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迈向人生的起点。学生们乐意于把学校当作他们实现理想的试验田。
一天,一个学生来到校长室,郑重交给袁校长一封信——《对学校建设的十点建议》。
看完这封信,袁章军心情很激动,他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他把这个学生找来,又跟他谈了一次。学生向校长敞开了心扉,他们谈得很投入,很融洽。
“学生身上潜藏着我们意想不到的激情和智慧,他们总是会出其不意地给我们上一堂人生最生动最深刻的课。”谈起这封信,谈起这次对话,袁章军用“刻骨铭心”四个字来形容。
后来,这封信在学校电视台播放了,在同学中引起激烈反响。
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袁章军也谈到了这封信。他说,一个学生敢敲开校长室的门,提出自己的想法,陈述自己的思想,这除了需要勇气——敲门的勇气,更需要责任,需要关注,需要思考——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他不仅敢于直面,而且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比读书更重要。我们的校园因为大门和围墙封闭了,但我们的思想和眼光应该是开放的。老师们面对的是高中生,已经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了,他们想的不光是读书——事实上,有时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用各种方法浇灭他们思想的萌芽。这怎么能行呢?
他对自己的两个“校长信箱”(一个实体的,一个网上的)格外留意。尤其是学生给他的信件,那里面有建议、有批评、有倾诉,有的来信非常尖锐,毫不留情,更多的是切中肯綮的批评和来自学生的呼声,有的学生把他当作父兄,倾吐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彷徨。他会给他们回信,也会找机会约他们座谈、交流、讨论。这不仅是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更是为了吸取青春的养料。当老师也好,当校长也好,时间长了,难免有疲倦感,而这些青年学生激昂的思绪、火热的情怀,会让他振奋,进而找回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事没事时,袁章军喜欢一个人在校园中行走、伫立、眺望。他说,学校管理没有奇迹,大刀阔斧也不是经常需要,更多的是在细微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他去过学校的每一个旯旮,这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感觉。朝霞升起时,他在操场中眺望;夕阳的余辉中,他在校园小道上漫步。他喜欢在这个时候思考,思考管理过程中的缺失和不足,思考学校的未来和发展,有时,也会有一些很浪漫的遐想和憧憬。当然,思考得最多的还是学校的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学校都在关注办学特色。浏阳一中的特色是什么?袁章军的回答是,一中的特色不在于规模如何大,硬件如何强,而在于有持续的创新力和发展后劲,有一流的质量和效益,有真实的个性和品牌。
让个性放飞
——展示学生丰富的生命亮色
学生应该怎样发展?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学生的发展当然不能只有一个框框,一个模式,但肯定有一个目标。浏阳一中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的文明人。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其实,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因此,老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方法,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用无穷的。浏阳一中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长期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一中的图书馆堪称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百余万册,近1600个座位,每逢周六、周日,上座率特别高,即使是中午的两个小时,也有很多学生去图书馆看书。
但是,即使在一中读书,也不可能保证人人都上大学。那么,考不大学就不行吗?就不是人才吗?
校长、老师可以说,成才的道路千万条,上大学只是其中的一条途径。但社会上老百姓并不都这样认为,特别是家长,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所以,升学率对许多中学校长来说,是一道难以迈过去的坎。
袁章军说,学校外的人讲升学率无可厚非,我不抱怨他们,因为他们只看显性指标。但我们一中人就不能这样看,不能说有了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满足了。我们还得看隐性指标。就是说,除了升学率,除了考北大、清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这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回到了家乡,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在村里,他开发了花木产业,很快富起来了。虽然产业并不很大,但他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把村里的五保户包起来了——吃、穿、用,看病吃药,全由他负责,他还主动为村里建桥修路,做了很多公益事业。
他经常说,要感谢浏阳一中,感谢一中开放的教学,感谢一中没有让升学率这个“紧箍咒”箍住每一个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他们还学到了能力,学到了智慧。他说,有两句话,他一直记着,是校长在升旗仪式上说的:“知识,只能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中发现灵魂。”
虽然他没有考上大学,但他对一中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仍然把自己的子侄辈送到一中读书,将来还要把自己的孩子也交给一中。
这就是一中的魅力。
袁章军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智慧的源泉流淌,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发现石头里的风景,发现沙子中的灵魂。”
有一句很独特的话叫做:“允许高粱地里长玉米,萝卜地里长白菜。”这说的是宽容。用在教育上,就是要允许学生朝不同的方面发展。就像这个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你能说他的能力比不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吗?你能说他的人生价值人生追求比不上大学生吗?他就是高粱地里的玉米,萝卜地里的白菜,兴许长得比高粱、比萝卜更好。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这是多年来浏阳一中追求的目标。学校鼓励学生向多方面发展,不管是“高粱地里的玉米”还是“萝卜地里的白菜”,一样给予阳光雨露,一样培土施肥,让“玉米”“白菜”和“高粱”“萝卜”一样成长。
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惟一尺度,一中的口号是:“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个成功的学生。”
评价一转天地宽。
学校、老师的成才观、评价观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同样会转变。“张扬个性,享受成功”成了学校的流行语。
这种做法会不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呢?
袁章军说,教学质量不是死拼出来的,学校的声誉也不只是体现在升学率上。只讲升学率,一中就不是一中,更不会是今天的一中。
也许,化学教师张水强的话更有说服力。
去年,张老师带16名学生参加化学奥赛,有2人获一等奖(金牌),14人进入前100名,这样的好成绩在全省也不多见。
张水强说:“带奥赛选手,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到了这步田地,很多学生已经超过了老师,解起题来,他们比我厉害多了。”
此时,老师怎么指导学生呢?张老师的做法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也向学生提问,然后一起研究、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有人认为,参加学科奥赛,就是为了拿一等奖,然后加分、保送,上重点大学。张水强说,这是非常狭隘的看法。我在指导训练学生的时候,根本不提金牌,不提获奖,我特别强调金牌背后的能力。奥赛训练不能影响平时的学习,奥赛选手要看很多书,就只能在课余时间多跑图书馆。从这一点看,奥赛选手的恒心、信心、毅力更重要。有了这些,再加上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奥赛中取得好成绩、拿金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好一个“水到渠成”!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浏阳一中采访,我们看到一中的学生社团十分活跃。学生社团是同学们展示个人特长、放飞个性的多彩平台。
高一年级的黄宇同学是校园电视台的负责人。他说电视台有三十多名工作人员,全是学生,主播、配音、摄像、记者、编辑,分工负责,分组行动。记者的工作最辛苦,也最具挑战性,因为校园新闻不仅是正面的、阳光的、有特色的东西,还要反映同学们关注的校园热点,有时候,还得敏锐地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不良动向,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维护校园风气,我们有舆论监督的责任。”一句严肃的话语,让记者对他刮目而视。
学生会副主席彭望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思维开阔,头脑敏锐,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他说:“学生会很有权威,校长让我们参与学校管理。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紧张的学习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是我们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校园辩论赛是学生会组织得最成功、也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活动之一。谈起热火朝天的校园辩论赛,小伙子特别兴奋:“每一场辩论赛后,辩题、辩手阵营、辩论中的精彩话语,是同学们最热烈、最活跃的话题。看辩论赛非常过瘾。刚开始时都带了稿子,到后来,稿子派不上用场了,全靠临场发挥。这是最精彩的时候。前不久,我们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正方联系浏阳实际,说浏阳人就是需要愚公精神,也正是凭着愚公精神,挖通了蕉溪岭,修好了隧道,拉通了浏永高速,才带来了浏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妙语连珠,高潮迭起。观众和评委对双方的表现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人生奠基
——陶铸健全的人格之“坯”
和袁章军谈久了,会情不自禁地被他深刻的思想和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所吸引。
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人的成长。人的成长好比做瓷器,幼儿时期是采泥,读小学是和泥,中学阶段是出坯,在大学里是上釉,真正的成品必须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煅烧。
中学阶段这个“坯”应该怎么出呢?袁章军说:“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转折点,中学生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显得青翠欲滴。一个学生离开这所学校很久了,每当回忆起学校的老师、同学,他总是激动不已,中学时代有很多故事、轶事、难忘的经历,让他回味无穷。这就是这所学校的魅力,这所学校给他留下的东西肯定很多。好中学的标志,不仅是教学质量高,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因为中学时期,恰好是青少年人格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觉醒、叛逆、独立思考、自我选择,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中学阶段出的这个‘坯’,必须熔铸社会责任感、爱心、奉献意识、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重要品质。”
有人说,浏阳一中的学生,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出,因为一中的学生有一种独有的气质。
有这样一个故事。
几个事业上颇有建树的成功人士(有学者、有企业家),写文章、作演讲、或是交流经验时,总爱讲到自己曾就读于浏阳一中的背景。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都喜欢追溯到中学,甚至还说,平生两大得意事,一是曾就读于浏阳一中,一是毕业于某知名大学。一中求学的那一段经历,是他们青少年时代最美好的时光。参加工作了,走向社会了,他们还会不由自主地怀念那充满幻想与憧憬的中学时代。
浏阳一中有个历史悠久的“爱心社”,人数众多,届届相传。“爱心社”已经组织了多少活动,无法统计,因为有些活动是临时性的、突发性的,有的活动并没有大规模地组织发动,只要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也就结束了,还有一些活动,甚至不知道是谁在组织,有的班级也以“爱心社”的名义开展活动。
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次。一次是给在学校施工的民工捐赠鞋子。校电视台的黄宇说,也不记得是谁发起的,当时学校正在搞基建,不少民工在校园里来来往往,看到他们穿的鞋子很破,同学们中不少人的旧鞋子却到处乱扔,尤其是爱打球的同学,穿旧的球鞋一大堆。活动一开始,几乎是一呼百应,几天时间捐的鞋子百余双,当他们把这些鞋子送到民工手里时,民工们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次是给一个患骨髓癌的同学捐款。这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同学,且所需费用大。团委和“爱心社”向各班发出倡议,很快捐了几万元,仍然不够。怎么办?有人提议向社会募捐。向社会募捐不能简单地伸手要啊,得想点办法。于是就有人想到了义演和义卖这种方式。这是一个好主意。同学们跟学校一说,学校、老师一致支持。
这不仅是爱心行动,同时也可借此机会展示一中学生的才华和素质。学校、老师怎能不支持呢?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主要是排练节目,准备乐器,联系场地。几天后,“家润多”超市门口,架子鼓、吉他、电子琴,同学们表演了一场高水准的节目,引得过往市民纷纷驻足。
不知是同学们的表演水平高还是真诚的爱心打动了人,“义演”募得款项一万多元,大大超过了同学们的预想。随后,学生会又发动同学们捐献物品,搞了一次义卖。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爱心、责任感和交流能力。而在这些活动中,一中学生的爱心展示得那么充分,那么感人。
爱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把爱传递给每个人的能力。如今,“爱心社”的活动早已超出了浏阳一中,那些走出学校的学生,也把爱的接力棒传了出去。
彭望还讲到了自己刚当上学生会干部时的一件事。
那天,在食堂值日,有几个同学吃完饭没把盘子送到指定地方,起身就走。彭望想拦住他们,没拦得住,他们根本不理睬。怎么办?报告学校?报告班主任?彭望想了想,不能这么做,他走过去自己帮他们收拾了盘子。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彭望盯着这几个学生,吃完饭要他们收盘子,他们不收,彭望自己收。这是一种僵持,僵持的结果,自然是那几个同学“投降”了。
彭望的遭遇恰好被教育处一位老师看到了,老师没有上前,他在观察,看彭望如何应对、如何处理。他也没有去找那几个违纪学生,他相信,他们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
彭望后来说,报告学校是最简单的办法,但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这只会造成敌视和对立。我给他们收盘子,不是我的义务,但是我的责任,因为我值日,维护食堂的清洁卫生是我的责任。而且我相信,我的真诚会赢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这只是同学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镜头。
像所有的高中生一样,青春的躁动、逆反和成长的烦恼,总是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历程。
对此,浏阳一中表现出了大度的理解和宽容——谁能越过这段“青涩”,直接长成甜美的果实呢?面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学校要求老师们“降低”自己的“高度”,以扶助者而非管制者的身份,帮学生安然走过人生中的特殊时期。
校园电视台曾播出过一篇稿子,是一个已经走出一中的学生写来的。他说:“母校给了我们人生之旅的一杯壮行酒。这杯酒中盛满了爱心、责任、理解和宽容,有这杯酒垫底,我们走向哪里都满怀信心。”
让生命精彩
——发掘教师成长的动力之源
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学生的发展而没有教师的发展,那是不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成长、在进步,而教师的专业素质却停滞不前,这样的教师会越来越矮小。
袁章军说:“教师应该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理论素养应该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才会越来越高大。”如果教师只会教书,也就没有了亮点和特色,只会教书的人是教书匠,既会教书又会育人的人是教育家。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成为一个教育家。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同样离不开校长的引导。有人说,校长应该是火把,点燃老师们的激情创业之火,让他们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从而完美自己的人生。袁章军说,校长除了行政思维,还得有教师思维。为了保持教师思维,他从没有离开过讲台。100多个班的大学校,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上好课还真不容易。但只有站在讲台上,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声音,更直接、更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工作的细微末节。最重要的是,只有上讲台,才能经常站在教师的角度去体会教师的工作。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浏阳一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建立了学习制度,每年都要选取几本书推荐给教师读。有意思的是,除了教育理论,还有与教育教学不搭边的书,去年,他们就向老师们推荐了《经济学是什么》《把信送给加西亚》等。学习型教师应该视野开阔,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生的知识面、信息量都可能超过教师。教师仅会上课还不够,还要能与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单凭着一些教育教学术语怎能和有丰富思想的高中生进行心灵交流呢?
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学校给教师一个点,然后老师们围绕这个点去画圈,怎么画,画成什么样,就看教师的努力了。有老师的圈画得不大,但是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画着。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还有的老师,圈儿画得大,画得漂亮,而且圈儿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特有个性。这是新时代的好老师。数学教师周正湘、化学教师张水强,就是这样的教师。就说他们的课堂,并不那么循规蹈矩,但他们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提问,他们会推翻自己原有教学程序,和学生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是学生非常欢迎的课堂,也是学生非常欢迎的老师。
有了个性,一中的每个教师才有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个人言说,对于教育,对于课堂,对于人生。
浏阳一中的校本教研很有特色。
教研必须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才能有实效。
每年暑假的教师培训就像一个大沙龙。班主任谈如何当班主任,谈班级工作的成败得失,谈学生问题——早恋、上网、吸烟——是如何处理的。实实在在,有感而发。这些东西对刚当班主任的新教师帮助最大。老师们也可以上台发言,谈自己最成功和最失败的经历。每个人都可以把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课堂上的故事讲出来。
这实际上是一种行动研究。学习型教师应该不断接受新知。新知除了体现在书本上,还体现在实践中。做课题、写论文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重要,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细节同样重要,正是这些细节体现出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智慧。
教学案例也是教研成果。一中每年出两本教研成果集子,一本是老师们发表的论文集,一本就是教育教学的案例及点评。
教学是琐碎平凡的、单调枯燥的。如何保持教师持续的工作热情?袁章军提出了“享受教学”的口号,要把繁琐的工作当作享受,享受其中的快乐。能够“享受教学”才有上进的力量,才有工作的热情。教学的快乐在哪里?首先,这里有我们的事业,这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其次,这里有浏阳最优秀的学生,古人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快哉!”能够和有思想、有活力、有抱负的青年学生一起发展,我们难道不能体会其中莫大的幸福么!
同时,学校还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公平的发展和竞争机会,充分发掘教师的最大潜能,让每个人的“闪光点”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校的每一个干部岗位,都要经过个人申报、全校范围的竞争上岗、民意测验、领导班子投票表决等几个步骤。
在各级各类荣誉的评比,高级教师的评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推荐过程中,浏阳一中始终坚持以下步骤:先进行民意测验,然后由群众推选的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专门推选领导小组进行评议,推出候选人,在校务栏公布,听取全体教师的意见,最后正式确定上报名单。
对每一个教师来说,机会均等,竞争公平。
学校非常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新做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年级组长会格外关照,经常与他谈心,向他介绍经验,帮他处理班里的问题。
对骨干教师,学校有鼓励和促进他们建功立业的“名师工程”。各个层次的教师,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成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省教科院一位教研员说:“就像种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才会发芽、生根、成长一样,优秀教师的成长,也需要合适的环境。一中之所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中的整体氛围使然。”这位教研员曾是一中的骨干教师之一。
结束采访,走出浏阳一中优美如画的校园,我们为一中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有坚定的理由相信,坚持自主发展的培养模式,浏阳一中一定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