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课题经费

写作者:木鱼一声     日记本: 木鱼度日

日期:2007年01月17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05

  上午到书店买书。
  结账的时候,我让店主开收据就行。等课题经费下来了再开发票。
  店主甚是爽快:“不用收据了,需要的时候就来开发票,多少都行。只要把5%的税钱交了就行。”
  想起一位朋友曾经说过,媳妇的大衣就是课题经费买的。
  有人说,有了课题,房子和车全有了。
  看来,这国家的钱,花着就是舒服。
  国家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资金来资助科学研究。在我们这样一个还不太富裕的国家,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钱说到底也是来自纳税人。他们出钱是希望这些研究能够对国家、社会和大众有相当的益处。
  在我们国家,研究课题是有级别的:国家级的、省部级的、市厅级的。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经费数量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的要多,人文社会科学的要少。
  课题对于个人来说,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研究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也和自己的职称评定紧密挂钩,职称评定标准里评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等等都有明确的承担课题的数量和级别。同时,承担课题的级别和数量也是一个人展示自己实力的很有说服力的资料。
  可是课题数量毕竟有限,也就是说,大家可以分的蛋糕毕竟太小了,而这东西对我们来说有这么重要,于是,为了获取资源,大家都不遗余力,甚至,不择手段。
  掌握课题评选、分配的是一些专家、学者,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是权力拥有者,没有他们的同意,你是不可能拥有相关的课题的。
  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公关。做一个评委,变成了一件十分风光、也十分实惠的事情。大家纷纷邀请他/她去讲学、作报告,然后给与丰厚的报酬,合理合法,光明正大。对学生来讲,见了名家,聆听了教诲;对于相关单位和领导,一来二往,大家便熟识了。需要帮忙的时候便可以直接找了。
  这样的事情很多,杂志主编甚至编辑、出版社的头头脑脑、各种评奖委员会的专家等等。
  于是,专家、学者纷纷忙碌了起来,北京的一些教授被戏称为“飞行教授”,在全国飞来飞去。大把大把的钞票随着飞行滚滚而来。做“学问”也是可以发财的!很多人如是说。当被问及“一年当中,你能有一天安心读书吗”,竟然是摇头。
  于是,导师和研究生联合发表文章越来越多。都有好处。没有导师的名望,研究生发文章很难;没有文章的数量,教授也做不稳,课题也没有办法结项呀。对于杂志社来说,没有名望的人发的文章很难被转引,没有转引,核心期刊的名分就保不住,保不住,就收取不了更多的版面费。
  司马迁同志说得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成了衡量一切标准。为了金钱,大家可以勇敢的献出自己的良心、脸皮、色相。保持独立的人格变得越来越不入流。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浮动,躁动不已。人对物的依赖性使得异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正常。
  但愿,我们能说,绝大多数都是好的。
  但愿,我说的都是极个别的现象,只是放大了。
  

完成时间:2007.01.17 17:43:4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2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