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学而优则仕。对于古人,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平生能考取功名,则前途无量。但能挤进这道门槛毕竟是凤毛麟角,余者只能望榜兴叹。落第诗,可谓是读书人的肺腑之言。
“共说文章原有价,若论侥幸岂无人?”这是作者落第后对老天不能佑人的复杂心态,极尽伤心之调侃。又云:“愁看童仆凄凉色,怕读亲朋慰藉书。”失意时,不敢阅读亲朋寄来的劝慰信,因为那种落榜的阴影还笼罩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亲朋共怅登程日,乡里先传下第名。”作为一个读书人,能及第登科那是何等的荣耀和风光,而如今父老乡亲却传扬着作者落第的消息,真是“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颜对俗人。”
唐青臣有诗云:“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让人看了不免窃笑,但更有酸楚味。还有:“不辞更写公卿卷,恰是难修骨肉书。”是呀,考试的卷子来年可以再做,最难的是给亲人写封书信,言下之意叫人如何开口,一付可怜状。更有甚者:“失意雅不惬,见花如见仇。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满头。”这是何等的气恼,恨不能冲上前去暴打他一顿以发泄肚中之愤。当然,也有看得开的:“枉坐公车行万里,譬如闲看华山来。”落第后,把赶考看作是一次难得的旅游,很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风度。
正如清学者袁枚所说,诗写性情。这些诗句都是很妙的,读后更使人啼笑皆非,发人深思。世人面对诱惑和欲望,能做到富贵浮云境界的毕竟没有几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