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我们的六月

写作者:三余堂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7年01月0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51

   我们的六月
  
   这个标题借用了朱自清、叶圣陶等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出版的一本同人刊物名称。当年叱咤文坛的大师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他们思想的光芒却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还记得文学家、教育家、著名编辑叶圣陶说过的一段话:“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正在进入由实践探索到理论探讨的更高的认识阶段,前辈大师的话对我们仍有现实指导意义。新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理念,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张扬。怎样尊重和理解学生,怎样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听过也说过一些时髦的观点,其实我们做得还很不够,除了还有不少认识和实践的误区,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更新跟不上。说到底,尊重和理解,实际上就是教育民主。要在教育教学中实现真正的民主,真正破除教师的话语霸权、思维霸权、观念霸权,把思维、讨论、认识的自由还给学生,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可以探讨的东西还很多。
   “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正在本刊热烈地讨论着。这是由一篇作者来稿引发的讨论。来稿首先引起了编辑的关注,觉得这是一个“多角度的寓言文本”,可以作丰富的联想,有很深很复杂的命意。相比于“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一观点事实上仍是“教师主导”论——“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向教育民主迈出了一大步。诚如一位参与讨论的教师所说,“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已经预设了果子,且积极鼓励(当然还不能说是“逼迫”)学生去摘,摘不到还要跳起来。这里的问题是,学生喜不喜欢这个果子,愿不愿意去摘,跳不跳得起来。学生仍很被动。尊重学生,就还是要“让学生坐下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判断,看这果子值不值得摘,而且当这个果子摘不到时,还能不能去摘其他的果子。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对学生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讨论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专家、学者、教师纷纷发表意见和看法,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和观点。“风吹皱一池春水”,这风渐吹渐紧,微澜将形成波浪。这场讨论的意义也许将超出讨论本身,在教育观念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各种观念的碰撞来丰富我们的思想。
   哲学大师康德有一名言:“有两件事使我一想到它们就怀有惊奇敬畏之情:一为头上的星空,一为心中的道德律。”这“敬畏”二字大有深意。这是康德以虔诚的宗教情怀对自己的约束。从康德很容易想到一个中国思想家李贽。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敬畏童心,爱护童心,“童心”即“真心”实际上是一种个性自觉,他痛恨义理蒙蔽童心,认为义理灌输得越多,童心也丧失得越多。我们的教育如果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自由,那么,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心理和追求自由的个性特征就会受到蒙蔽,进而逐步丧失。这就是对“童心”的破坏和践踏。这显然不是教育的成功,而是教育的悲哀。人的心灵世界就是一个深邃幽远的星空,如果我们能对人的心灵也抱有一促“敬畏”心,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更切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就会少很多自以为是的说教和引导。过去说无知者无畏,反过来说就是无畏者无知,无知的人,不知敬畏,才会有伤害了别人甚至也伤害了自己而不自知的盲目行为,正如一些老师在“都是为了你好”的说辞下伤害学生一样。《易经》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惕厉”讲的就是敬畏和警惧。让我们多一点敬畏心吧,敬畏造化,敬畏自然,敬畏真理,敬畏天真纯洁的“童心”。
   六月的天空洋溢着令人兴奋的气息,欣欣向荣的树木正在无拘无束地舒枝展叶。“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的讨论还在继续,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这场讨论,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仰望星空,也许,有一颗属于我们的星星正脉脉注视着我们这场讨论哩。
  

完成时间:2007.01.09 10:37:04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