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育部长谈心
曲兰
中国的学校教育,问题多多,一位年过半百的女记者,一口气写下了自己对中国教育的六大困惑,甚至以虚拟教育部长的身份,越俎代庖开列出中国教育改革的种种药方——荒唐乎?真实乎?偏激乎?个中滋味,是非曲直,真真假假,读者自辩。
无穷的演算和背诵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失去创造力吗?自古以来,我们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都是讲究先做,再做学问。为什么?人,这个字,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是从社会意义上说的。人的自下而上必然要融入社会,那么他必须遵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风俗等,这就是所谓的立身之本。学会了做人,才谈得上挣钱吃饭的问题。
《扬子晚报》曾经报道一个13岁男孩子,为了泡网,跟母亲要钱。当妈的怕影响他学习,骂了几句——打是疼,骂是爱呀。可是谁知道这孩子当即跑到厨房,拿刀就砍向母亲,连砍二十多刀。然后,这小孽种从容地从倒在血泊中的母亲身上翻出1000元钱,和同学到鞍山玩去了,临走时还不忘将家里的电话线剪断。
古人说:仓廪足,知礼仪。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孩子们也应该从文化与道德的层面比上一辈人做得更好啊!为什么有时在他们身上非但看不到文化传承的影子,有的甚至冷酷无情,连人性都丧失了呢?2001年11月。一个16岁的男孩子偷了家里的1万多元钱跑了……一个月后,当他被一纸“寻人启事”找回家时,父亲把绑在暖气管上用生火的铁钳子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他的一只胳膊被打折了。当夜,父亲又命令他吃下10盒“龙泉”牌香烟的烟丝,他最终吃下多少记不清了,只记得烟丝嚼在嘴里咽不下,吐出来,父亲又逼他吃进去。第二天早晨,母亲继续逼他连续吞下2盒香烟,不从,就打。
5个月后,他在家中杀死了母亲,当他计划下一步再杀死父亲时,被抓进监狱。
事后,他那侥幸活下来的父亲怎么也想不通:他们从来没有亏待过他呀!就是那个他杀死的妈,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早晨从来都保证他有两个鸡蛋,三天两头有肉吃,这孩子怎么就把那个爱他到骨子里的母亲,给恨成这样?没错儿,他们是打他了,可那是为他好啊!不打怎么成才呀?
对这样一个连父母都能下毒手的家伙,他周围的人又是怎样评价他的呢?他的班主任老师认为:“他是我教过的天赋最高、学习最好的学生,将来考重点大学没问题。他是个优秀生,班上全科考试常拿第一,兴趣广泛,作文写得好,想问题比一般孩子深,怎么也没想到他会出事,太可惜了!”
他的同学们这样描述他:开朗热情,从没与人吵过嘴打过架,谁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他都愿意帮助。他当过团支书,班上许多文体活动都是他组织的,他还有很多爱好,电脑、篮球,画画,写诗……
他说他的父母从来没有理解过他。人们问他:“你最想让父母理解你什么呢?”
他说:“我想让他们知道,在好好学习的同时,我还想做些别的事,比如和同学一起玩,比如画画,还有……”说到这里,他沉默了。
“十六岁的季节,风一样轻柔,雨一样缠绵,阳光、雨露、花瓣、轻风……”这是他出事前4个月写下的一首诗,天真、烂漫、充满柔情。
一个人这么富于柔情,这样留恋友谊,平时又乐于助人,却又怎么会这么冷酷?他连亲爹亲娘都敢杀,还有什么不敢干的?这孩子所在学校从教17年的校长谈起此事凄然泪下,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误。”
是什么把一个阳光青年心底里潜藏的恶毒给激发出来?
我们拼命地逼孩子去考高分,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使孩子们像机器人一样地被扼杀了个性、爱好、欲望和乐趣,解题能力越来越强了,应付考试的能力越来截止强了,而判断善恶的能力却日益消退……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痛苦——狗急了还跳墙呢!
平时,我们评价一个人,总爱用“人品”这个字眼儿。当知道“助纣为虐”的时候,孩子们的人品会是什么样?当我们不遗余力地向他们灌输知道的同时,又灌输给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
部长先生,可能您会认为我讲的这两个小故事都太极端,大多数孩子都是好的。没错,我也这样认为,但我想,下面这个故事可能更说明问题。就在我写这篇文章前不久,有一家电视台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进行对话,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分别被北大、清华和香港大学录取的优秀学习。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5个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这样认为:如果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咱们的孩子呢?除一个学生选择“美”以外,其余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
——这就是他们的价值观!
在2006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号称“鬼才”的魏明伦先生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青少年正在由“审美”转向“逐臭”,审美观由“蝴蝶化”转为“苍蝇化”。
最典型的就是200年火遍全国的“超女”现象,成千上万的青少年高举李宇春的照片歇斯底里地呐喊、兴奋得晕倒,这正常吗?这与我们曾经的“文革”。在某些方面又是多么相似啊!魏明伦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们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管不问,而一厢情愿地把所有热情寄托在一个与已无关的“超女”身上?
他说:在年轻一代人身上有很多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比如这几年相当流行的“老鼠爱大米”这首歌。过去人人喊打的“老鼠”竟然取代“蝴蝶”成为爱情的象征。
2006年12月24日20:12 [补记] 一个星期前在报纸上看到的,因为是连载,所以不能一次打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