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可以有灵魂吗
何宗焕
这个问题似乎有点苛刻,有点不近情理。
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本书,一种读物必得有几项教育作用,如人文关怀、智慧启迪、教化功能。教辅资料作为一种辅助读物能担此重任吗?能够包含如此深刻和高尚的主题吗?
有人说教辅不算书,至少不算严肃意义上的图书。关于生命,关于梦境,关于心灵的愉悦和痛苦,关于艰难的生存还是诗意地安居,思想的芦苇还是窗边的风铃,它都漠然置之。让教辅参与教书育人那是一种奢望,传道、授业它不负责任,解惑呢,它所起的作用也很有限,如果碰上劣质教辅,那只会越解越惑。
所以,讲教辅的灵魂有点虚,有点不切实际。
说穿了,教辅只是学生应付考试的东西。枯燥乏味的资料堆积不能让你获得思想和智慧,故弄玄虚的解题技巧更不能让你产生灵感。当然,如果应试也算一种能力的话,教辅自有其不可抹杀的功用。有人说,人生如赶考。如果这场考试非得教辅的参与和帮助,那么,要想通过这场考试也是很难的。
中国自古以来总是不乏忧天者。以为教辅充斥的是应试的形式和内容,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无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视教辅为洪水猛兽、妖魔鬼怪,口诛笔伐之不够,必欲推落水中又从而痛打之,并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此种手法,快则快矣,然而未必能奏斩草除根之效。一个奇特的事实是,无论人们怎样歧视它、蔑视它,教辅仍然旺盛地、畸形地挺立着,以一种复杂的心态斜睨教坛风云变幻。
其实,退一步来说,即便没有教辅(如“文革”前十七年和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未必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进一大步。许多正儿八经的读物也不一定有此奇效,又何必如此苛责从来难登大雅之堂、难入批评家之眼的教辅呢?我并不赞成“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观点,但教辅的存在,有这个市场,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不能说,教师需要教辅就说明有不会教或教不好的老师(其实这一点在某些教师身上是存在的),至少可以说,学生需要教辅,肯定有不会读或读不好的学生;对家长而言,不会辅导孩子的家长则大有人在。让教辅来帮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家长辅导孩子,又有何不可呢?
我要申明一点,我从不希望教辅扮演“万能博士”的角色。有些教辅总要装出一副无所不能的样子,不自量力地想替学生包办代替,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我说,你做得到吗?你有这个能力吗?有这个必要吗?
谁都晓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搅尽脑汁的思考,废寝忘食的钻研,这是任何一个学习者必然要经历的体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思维的突破,领悟深刻的道理,那真会如古人所说“当浮一大白”,快何如之。要我说,教辅充其量只是一根拐杖,在你跋涉艰难时扶你一把,或如一个导游,当你“不识庐山真面目”时,给你以恰当的指点。
教辅如能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有切合自己身份的表现,那是谁都会欢迎的。所以,教辅完全没有理由板起脸说话,也没有必要喋喋不休,自充解人。何妨随和一点,轻松一点,自由一点,舒展一点。用一位教研员的话说,也就是多一点人文性,少一点资料性;多一点趣味性,少一点教条性。如果说教辅一定要有灵魂的话,它的灵魂也只能在这里。有人批评教辅没有灵魂,不正是因为它的人文性和趣味性的缺失么!
有人说,教辅是现今基础教育——从学校、教师到家长、学生——一个解不开的结。它的是非功过、兴亡存废,也许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说得清的。但是,如果要重建教辅体系,就不得不从重视它的灵魂入手。
|